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第十六週課程回應-龍與獅對望的世界

本週(12/31)及下週(01/07)主題相同, 請同學們踴躍發言!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德昇」號沈船慘劇--主題報告

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可延伸內容做主題報告.

第十六週課程提問-龍與獅對望的世界

請同學於課前至課程部落格中下載閱讀.
課後若有疑問, 也可以在這裡提問.

第十五週課程回應-「德昇」號沈船慘劇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12/10 TA筆記

【小組報告】
第六小組 題目:《THE MISSION》窺見歐洲政治與宗教的消長關係


黃老師講評:需要給自己一些表達能力的訓練及機會,文字上使用的巧妙之處,在英文上,儘量少用Be動詞做為動詞,因為會使整個句子顯的沒力量。例如,歐洲政治宗教消長關係圖,力量上不足,如改成政治宗教角力,則文字上較有力量上的對抗。
訂定題目的關鍵,如何善用文字上的敘述,來陳述一個抽象或未見過的東西,像是音樂如何扮演溝通介面,從無形的聲音中帶給人的感覺,適時的利用影像上的輔助,來幫助自己更完善的表達,或是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以利自己以後拍電影訂定題目可用到。
另外像是標點符號的使用,每字的字首不要全部大寫,英文逗號後面,需要空一格在文法上才正確。
而投影片的制作,也有一些小技巧,如報告的字句不應該全部寫在投影片中,除了字數多冗長外,對於讀者來說,看完投影片上的文字,就不會注意演講者的當場講述的內容,即便準備內容在多,當讀者發展內容已大部分寫在投影片上,即會有以上情況發生。可以利用Power point 的備忘欄來輔助自己的講術。



【人痘西傳與牛痘東漸】天花曾經是地球上最肆虐的傳染病之一,滿人入主中原時即聞之色變,順治就是死於此症。乾隆二十八年 (1763),數月之間北京城內死于痘禍的兒童就達到一萬七千人。雖然中醫曾以種“人痘”的方式加以預防,並西傳此法,但實際效果並不顯著。此一情形直到英人吉拿 (Edward Jenner) 於1796年發明牛痘後才有明顯改善。嘉慶十年(1805),英國東印度公司所屬之醫生皮爾遜 (Alexander Pearson) 首度使用從馬尼拉經海路帶到澳門的活人疫苗替當地的小孩種牛痘。1815年,斯當東將皮爾遜所著的種痘之書譯成中文出版,天花始逐漸在中國被控制住。
“天花”,本次演講內容主題,雖然天花可以被証實唯一滅絕的一種病毒,但在18、19世紀時期,讓全世界都影響甚大的可怕傳染病。
Saving the world,這本書即在講愛滋病和天花。
在18世紀末,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因為國家內正流行天花,自己的妻子和兒子皆死於此病,女兒得病後痊癒,但卻也留下可怕的蒼疤,之後在1803年發現了牛痘可以抵禦天花成為抗體,於是西班牙國王便請御醫打算將這個疫苗輸送至中南美洲的殖民地國家。
(牛痘發現的原因,因為在調查天花發生的病人中,發現擠牛奶的工人較不易得到,後來發現原來其中有抗體,於是將牛產生的抗體用在人身上)
於是在1803年,由醫療團隊率領10位醫療人員,加上22位孤兒,打算將此疫苗傳到中南美洲,但過去的技術,疫苗不能保存長久,痘漿保存不易的情況下,要航行要一個月的時間,從馬德里到南美,於是才需要孤兒進行人體保存,靠活人接力傳,接種牛痘,會先起濃胞,接著腫起,再將皮刺破進行取得液體。
當時孤兒院院長可稱為是南丁格爾般的偉大,孤兒也獲國家終身保障。
而後即便到了南美,亞洲的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也急需疫苗,但種過疫苗的孤兒已有抗體,於是只能從墨西哥當地繼續找小孩(租小孩),再雙航向馬尼拉。
當時接種的情形,除了要預約之外,而且需要接種者之後要回來檢察,以便確實完成工作。
據調查發現,從2、3千年前的布乃伊身上也發現到天花出現的情況。
聯合國曾下令要求全國消滅天花病毒,唯讀在美、俄兩國當中還存在這個病毒,理由即是也許在未來,天花病毒很可能會成為人類對抗其他病毒的疫苗。此外911事件,美國也曾下令在事發地區的救難人員接種牛痘。
追溯至中國古代,也有過天花的病毒的傳播,當時一些地方上的廟宇還有出現過拜痘母或是求符咒的信仰,印度也有出現類似的信仰。
中國歷史中,最早曾在宋代就有過種人痘的方式,當時是去穿得過天花的人的衣物,使其被感染以借此獲得抗體,之後還有出現過旱苗法和水苗法,將棉花塞入鼻內以吸入。
而後到清朝,順治皇帝即死於天花,當時還有過皇帝去南海躲天花的方式。而後康熙執政,雖然康熙是三子,但大臣因諫言順治,說康熙曾得過天花而痊癒,使得康熙繼承皇位。

而在乾隆28年(西元1763) 就有詩提到當然北京城內天花肆虐的情況,在6個月間,就有17000個孩童死於天花,而後葬在城外。紅樓夢一書中,賈寶玉的親戚也有因得到天花而去世的。而天花於1721年在西方流行,當時是借由船隻帶過去。

下次則是講天花傳到中國的方式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12/03課堂筆記

【老師講評—第十組報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傳說:古格王國」】
仍是期勉同學在做報告的同時,要能學會如何講故事。辛苦所找的內容,不要僅是資料的堆砌。因為大家花了不少時間,也看了很多資料,腦中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要能在十分鐘的時間裡,讓完全不清楚來龍去脈的其他同學,可以掌握情節和故事內容。這不容易,但希望同學能多花點心思去構思。

【古格王國】
今天古格王國的課題,將播放Discovery所拍攝製作的影片,在此之前,先說明其相關的時代背景。
在歐洲流傳東方有個古老的天主教王國,它的名字稱做「約翰長老國」(Prestor John),但沒有人知道它在哪裡?情況如何?因此當耶穌會士到達東方傳教時,也嘗試要去尋找這個王國。17世紀初期,西方探險家到達印度,其中包括商人和傳教士。早期傳教士來到東方,是以耶穌會教士為主導,而他們大都與上層階級接觸,認為上位者較容易影響下層民眾接受他們的信仰。
當時的印度由許多不同的王國組成,這裡並沒有天主教王國,較大的王國是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它是由成吉思汗的後裔帖木兒所建立,信仰伊斯蘭教。莫臥兒帝國對於宗教採取開放的態度,因此耶穌會教士有機會到莫臥兒皇宮,利用其科學的技術與能力討好皇帝。其中有位名為Andrade的耶蘇會士,有一次跟隨莫臥兒皇帝出巡,接近喜馬拉雅山時,聽說有一個商旅要翻越山嶺到另一個地方去,而他認為既然約翰長老國不在印度,或許有可能在另一個國度。因此,他脫隊化妝成商隊的一份子,隨著他們翻越喜馬拉雅山,來到這個位於山腳下的古格王國。
Andrade來到的古格王國,是一個信奉喇嘛教的地方,但是短短的數個月,竟然能使皇后受洗。Andrade因為尚未得到教會的允許,無法在此多做停留,但是他得到國王的應允,能夠回去多帶一些教士來宣教,因此他回到了印度,在第二年重返古格王國。
古格王國是個政教分離的政體,因此國王能夠允許耶穌會的存在,又因為國王的兄弟篤信喇嘛教,這一派不斷地挑戰國王的勢力。由於雙方存在一些矛盾,所以國王想要籍助外來的力量平衡或者壓制威脅者的勢力。結果卻使信仰喇嘛教的一方引入外來勢力,最後招致了古格王國的滅亡。

【播放影片--剪輯後之「消失的古格王朝」】
在西藏西部偏遠的角落,這位於6千公尺高,放眼望去是一片沙漠的地區,存在著一座神祕的帝國遺跡,這是一個曾經擁有700年歷史的「古格王朝」。
這個帝國建立於十世紀,由於位於古代通商道路的樞紐,曾經是繁榮興盛的地方,也是當時西藏佛教信仰的中心。1630年的一場戰爭,這個帝國突然消逝,而這場恐怖的戰役和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團,只剩下一些慘不忍睹的線索殘存在遺跡之中。
由於西藏王朝帝王信仰佛教,使得佛教盛行於西藏,直到公元九世紀,因內戰導致西藏王朝滅亡,佛教的影響也消失。其後150年,西藏進入了黑暗時期,直到古格王朝建立才重見光明。古格延續了西藏和西藏王朝的傳統,使佛教在古格王朝時代非常興盛,歷代帝王也都非常支持和篤信佛教,直到最後一位帝王覺達布。
古格位於東亞地區的樞紐,匯集了來自各地偉大的文明,自然地吸收了來自各地的藝術,還有知識傳統的精髓,是當時宗教、藝術和政治的綠洲。古格首都札布讓就位於絲路和其他商道交界處,商隊帶著黃金、羊毛、絲綢和香料經過這裡,更為王朝帶來大筆財富。古格王朝繁榮了數百年,就像是東方的佛羅倫斯,但是卻在1630年的盛世中突然結束。
古格王朝何以能在沙漠中生存數百年之久?答案就是他們在地下擁有一條巨大的輸水道,把20公里外薩特雷治河的珍貴水送往札布讓城。河水對這裡的人民影響很大,不但使乾枯的土地變得適合耕種,還能飼養牲畜,這樣便能吸引許多人遷移至此。因此,形成聚落,日常的商業交易也形成了,尤其在札布讓,匯集了各地的物資及商人來此交易。除了各種商業活動使得古格致富外,這裡也蘊藏豐富的金礦。
古格王朝沿著300公尺高的山壁建造,共雕鑿了幾百個洞穴,通道像血管一樣四通八達,另有滿佈的隧道和階梯,以及建於山頂上的皇宮。壁畫裡完全呈現了札布讓的社會階層,在城市結構的最底層住著步兵和農民,負責耕種和參與各種勞動建設,他們是王朝的基礎;往山上爬也是社會地位的提升,住在山腰是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僧侶;在最頂端的是古格的社會菁英—皇族和皇室。整體而言,是個了不起的建築,至今都是西藏最大的建築結構之一。古格王朝位於中亞地區,在11和12世紀的全盛時期,其面積是英國的兩倍。
覺達布王朝在公元1630年滅亡,史料幾乎找不到,不過卻留有生活方式的証據—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古格壁畫。壁畫裡有做生意的方式、交通方式,還有交易等方式,所有古格的生活、文化、人民和社會,全都展現在壁畫裡。從各方面來看,古格人民都過著高水準的生活
世界第一部拍攝首都布札讓的紀錄片,是由195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探隊所拍攝。他們不但在洞穴中發現了盔甲、盾牌和好幾百枝箭,更在某些洞穴中看到了幾百具無頭屍體。而早在1933年便有義籍探險家朱塞比杜齊深入當地,拍攝了許多照片,從照片裡可以看出這裡曾經是個繁盛的區域,但不知其消失的過程為何?70多年後,兩位現代探險家西藏史學家嘉波才讓與美國考古學家約翰貝里札(John Bellezza)重回札布讓遺址,希望能解開這個古老的謎團。
他們一一過濾當地傳說,努力於口述歷史的建構,彌補了許多考古和史料記錄的空白,像是有謀反事件、皇族被刺殺等。1630年古格王朝陷入導致滅亡的慘烈戰役,可是戰事的起因卻沒人知道,其中有個傳說指向是因基督教傳教士進駐所引起。當時皇帝覺達布和擔任法王的弟弟兩人間有著嚴重的權力糾葛和信仰的衝突,這是否導致了大屠殺和王朝的毀滅?這個統治700年的古格王朝,在盛世裡何以一夕間突然滅亡,或許可從藏屍洞裡的一堆無頭遺骸中找到答案。
公元1630年,拉達克王國派出大軍欲佔領古格,其侵略動機為何?我們或可從古格王國的信仰中心---托林寺中尋得答案。托林寺是當地弘揚佛法的根據地,掌控西藏甚至是中亞地區的信仰,是當時最大的信仰中心,其在道德、學術和政治的影響力遠超過當時的任何機構,但這也對王朝造成無法想像的威脅。
托林寺屬於黃教下的葛魯巴教派,認為宗教領袖的地位高過君主。覺達布國王和他擔任黃教最高法王的弟弟,就處在這漸漸擴大的裂痕兩端,兄弟鬩牆的傳聞也越演越烈。世俗與信仰的拉鋸戰,在兩位耶穌會教士,另一種信仰的傳教士來到後,開始發生衝突。
1985年西安考古研究小組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古代的紙面具,可能是宗教儀式所使用。但更驚人的是,其背面是以古葡萄牙文寫成的聖經,這是早期耶穌會教士使用的。Andrade神父及其同伴從Goa的教會出發,想要找尋一個失落的基督教國度—香巴拉,可是他們卻發現了古格。據說當時國王和法王弟弟已是水火不容的地步,情況可能變得更糟。出乎Andrade的意料,國王不僅熱情歡迎,想瞭解他們的信仰,還允許他們在這裡傳教,甚至不可思議地還蓋了一間教堂。這舉動激怒了托林寺裡的佛教僧眾,他們認為國王行為已經背叛了佛教,而且侮辱了擔任最高法王的弟弟,並決定要對國王發動反抗行動。
為了報復,最高法王寫信給500公里外的拉達克王國尋求支持,這就是拉達克對古格發動入侵攻勢的原因,也因此永遠改寫了古格的歷史。學者推論在藏屍洞裡的無頭遺骸,應該就是皇室成員。因為古格最後被攻佔,覺達布國王交出王朝投降後,國王和臣子當場被斬首,而皇室女性一個個從城牆上被拋下去。國王的弟弟最高法王,據說他最後也死在拉達克軍的劍下,被他原本的盟友給背叛了。50年後,拉達克又被蒙古人及黃派的佛教徒聯手驅離,由精神領袖五世達賴喇嘛所領導,他們重新統治古格,直到這座城市完全衰敗為止。

【印度臥亞的天主教世界】
印度的臥亞(今譯果阿;Goa),它是葡萄牙到達東方的第一個據點,相當於是帝國在亞洲的首府。目前Goa分為新、舊兩城,新城地區的教堂大多為近代所興建,而舊城到處可見數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因而此城名列首批的世界文化遺產。在這個亞洲的土地裡,處處有著歐洲文化的痕跡,瀰漫著東西文化的交融,無論是飲食、生活、建築還是宗教…。
來到印度後,才發現在台灣受教育下的我們,世界觀是如此的狹隘!原本自認為走過了世界許多地方,也在一些國家任教過,以為自己已具有很強的世界觀,殊不知對於同在亞洲的印度及其文化的瞭解,竟是如此陌生和無知。感嘆之餘,認真去思考我該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多元的思考,於是才有今天大家上的課程。不僅是我,這些都值得大家一起來反思的課題。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11/26課堂筆記

●黃老師對報告的建議
1. 建議同學報告的層次可較多,如談伊斯蘭的探險家經歷不同國家而到中國,內容部份不僅是介紹基本的部份,而是要著重異文化的互動並強調他的特殊性。
2. 投影片格式每行文字要對齊,保持行氣。標點後空一格,保持適當距離。
3. 像是顎圖曼土耳其這個名詞,盡量使用原文。應寫成Ottoman。

報告回應:
黃老師前陣子造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那邊有很多阿拉伯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墓碑各種文化背景都在此呈現。泉州當時是中國交流頻繁的地點,可以見到各種文化在此交流的遺跡。
我們應回到伊斯蘭的背景思考關於女性歧視的議題,這也可能是對於女性的保護。老師希望建議同學使用同理心回到當時的背景和角度來思考問題。那邊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丁家宗祠,有些在泉州的漢人雖擁有漢人的性但具有阿拉伯血統。伊斯蘭教在台灣也有一些教徒如:白崇禧(白先勇之父)。或像是鄭和也是伊斯蘭教徒。

●課程內容
天主教初期「補儒易佛」的策略
1600年到1700年天主教進入中國大約100年左右,儒家傳統與天主教找尋融合的空間但也面臨很多衝突。天主教首先採「補儒易佛」策略,一方面補儒家之不足,一方面替代佛家、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當時有種說法是他們首先與儒家打成一片達到「合儒」,再來是「補儒」他們認為儒家沒有他們好所以試圖補足儒家之不足,進而「超儒」也就是超越儒家。
兩大文化傳統的矛盾在「祭祖祀孔」的部份產生衝突,耶穌會認為這是民俗是他們可以接受的,但其他的傳教士認為這是種迷信。像是神祖牌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種偶像崇拜,只是當時一般人都會祭祖而知識份子也要祭孔。若這是迷信的話,這對知識份子是非常大的衝擊。另外則是「譯名問題」,天主教是外來宗教要將宗教或哲學的名詞翻譯為另一種語言確實很困難,若翻譯的名詞是當地文化背景下已有的事物就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出現。像是剛開始到日本的天主教傳教士對於語言掌握尚不足,透過當地的翻譯,有人用「大日」來翻譯天主。大日是密宗中的和尚大日菩薩,他們介紹天主教傳教士是從遠西大天竺來的,也就是比印度還遠的地方來的。一開始吸引很多人信仰,但多年後傳教士發現被當地人誤會成密宗所以禁止用「大日」,結果發生很多問題。
在中國「天主」被翻成「天」還有「上帝」,這個詞在中國使用普遍如在先秦典籍便出現很多。耶穌會士在傳教上很有彈性,他們當時創造出一種說法,他們說「天」和「天主」是同樣的東西。中國的「天」是「大自然」,未必是神格化的東西。但把天的解釋成一神論的神則是完全有用的。傳教士為了向士大夫要傳教避免矛盾所以說中國古書的天就是天主。為了解釋這樣的關聯,甚至說這樣的信仰從秦朝就傳入中國了但因焚書坑儒而消失。他們也將大洪水的事情與大禹治水拉出關聯性,甚至他們說可以用天主來解釋《易經》中的太極也可以理解。甚至《易經》是上帝賜給中國的神祕經典。有些想法可能是附會的,但到了一段時間某些傳教士或是大部分的中國人都相信這些說法,但非耶穌會的傳教士無法認同。天主是拉丁文的Deus,天主這一辭在古代並不頻繁,這個名詞比較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早期中國天主教的書出現「陡斯」,這是天主的音譯以避免錯誤理解。利瑪竇規矩便是利用這些有彈性的方式來讓中國人信仰天主教。第二位耶穌會在中國的負責人金尼閣則允許中國人以中文的文言文來信祈禱文,另外不脫帽也是被允許的,像西方脫帽是種禮貌但中國戴帽則是種禮貌。龍華民(1565-1655年)則反對祭祖祀孔,反對用天、上帝、天主等譯名。

顏璫頒布「中國禮儀」禁令
1580年至1640年葡萄牙受西班牙統治,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發現教會竟有傳教的秘密協定違反保教權,他一怒之下開放其他傳教會到日本去傳教。天主教耶穌會士因教皇特許在日本介入商業行為,導致日本政界、其他宗教團體甚至是其他教會感到反感。中國的情況則是僅開放澳門接受傳教,所以第一批的道明會傳教士進入中國福安。他們發現被稱為「西來孔子」的耶穌會士艾儒略遵循利瑪竇規矩,他們嚴厲的批判艾儒略。他們了宗教法庭並把結果送回教廷去,但是耶穌會被教皇禁掉。整件事情則被稱為中國禮儀之爭。
1683年,康熙年間巴黎外方傳教會士顏璫隨同該會的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有近人譯作陸方濟)主教入華,1684年,獲擢升為主管福建、湖廣和浙江地區的代理代牧。是年10月,方濟各在臨終前指定他總管中國教區的事務,1687年,教宗正式任命其為福建宗座代牧。1693年,他在長樂發布與「中國禮儀」有關的七項指令,次年,更派人至羅馬上呈該禁令。1696年,顏璫被晉陞為主教,但直到1700年始獲正式祝聖。顏璫更掀起了中國的禮儀之爭。
顏璫的七項指令包括:
1. 禁用「天」和「上帝」以替代「天主」
2. 禁懸刻有「敬天」字樣的牌匾(此為康熙皇帝御賜牌匾上所題之字)
3. 不得以1656年教宗亞歷山大七世 (Alexander VII, r.1655-1667) 的敕諭為藉口祭祖祀孔,因當時所依據的材料有問題
4. 不得從事或參與祭祖祀孔之行為
5. 禁止在祖先牌位上書寫「神主」、「神位」和「靈位」字樣
6. 嚴禁傳播那些能誤導眾人、促進迷信的言論,如稱中國哲學原與天主教不相違背、「太極」即萬物之原的真神、孔子敬鬼神之說的世俗性高於宗教性、《易經》乃集自然與道德教誨之大成的作品
7. 不受古書中無神論和迷信內容的影響。
顏璫此舉除了宗教本身的理由之外,或亦與巴黎外方傳教會亟欲擴展其在東方的勢力範圍攸關,法國所支持的該會與教廷傳信部之間關係密切,兩者都希望能取代或壓制由西、葡兩國保教權所支持的各傳教會(見附錄1.2)。傳信部因此先後派遣三位巴黎外方傳教會士以主教的頭銜來亞洲擔任宗座代牧,其中 Pierre Lambert de La Motte (1624-1659) 是負責交趾 (Cochinchina) 以及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和海南等地,他於1662年率領兩名巴黎外方傳教會士入居暹羅的首府大城(Ayutthaya;位於今曼谷市郊);方濟各負責東京 (Tonkin) 以及中國南部的雲南、貴州、湖廣、廣西和四川五省,他於1664年率領四名該會會士抵達大城;Ignatius Cotolendi (1630-1662) 負責中國的南京、陜西、山西、山東、北京、遼東以及朝鮮等地,他於旅途中不幸死亡。為避免遭到葡萄牙的阻撓,傳信部訓令這些代牧盡量經由陸路,並在東來旅途中對其職銜和任務加以保密,甚至要求他們在與羅馬通信時均應使用密碼。
由於當時巴黎外方傳教會在暹羅的發展相當順利,方濟各於是帶領顏璫來華另謀發展,該會欲在亞洲各國建立其勢力範圍的企圖心,或許也是爆發「中國禮儀之爭」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而顏璫之所以將戰場延伸至羅馬,或亦希望透過此舉能以教廷的力量來壓制受葡萄牙保教權支持的耶穌會,並確認他在整個中國教區的領導地位。

1939年「中國禮儀問題」的重新定調
1932年,日本耶穌會創辦的上智大學,發生學生在參拜靖國神社時未依常規行禮的事件,因此舉嚴重違反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所強調的愛國精神,故引發軍部省的嚴責。時任廣島主教的 Johannes Ross (1875-1969) 為解決此一棘手問題,遂積極自教史中尋找有利的案例和證據,在上智大學前校長 Klaus Luhmer (1916- ) 的協助之下,竟然發現1258年時教廷曾頒發一件通諭,允許教徒可以參加非基督教的儀式,由於此諭的年代要較「中國禮儀之爭」久遠,對頗為重視傳統的羅馬教會而言,無疑具有某種程度的權威性。在幾經討論之後,教廷終於發佈通告,允許日本教徒在神社中低頭行禮,因為此舉「除了表示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對天皇的忠誠外,別無他意」。
該發生在日本神社的禮儀事件,稍後更成為解決「中國禮儀問題」的催化劑。1934年,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下登基為滿洲國的皇帝,為標榜王道立國的精神,遂將祀孔提昇為強制的文化政策。梵蒂岡當時不顧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承認此一日本的傀儡政權,東三省的天主教徒於是再度得面臨兩個多世紀以前的「禮儀問題」。由於滿洲國政府在回應吉林主教高德惠 (Auguste Ernest Désiré Marie Gaspais) 之訊問時,答覆曰:「尊孔儀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顯對孔子的崇敬之情,絕對不帶宗教的特質。」再加上有先前日本神社事件的前例,教宗庇護十一世 (Pius XI, r.1922-1939) 因此於1935年發布命令,要求滿洲國教區主教應謹慎確認祀孔無宗教特質,而神職人員在行過反對「中國禮儀」的宣誓之後,還應等待主教們的指導,以避免疑惑和爭執。
1939年,教宗庇護十二世 (Pius XII, r.1939-1958) 更頒布〈眾所皆知 (Plane compertum est)〉之通諭:允許教徒參加祀孔儀式;可以在教會學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並容許鞠躬致敬;教徒只要抱持消極的態度,即可出席帶有迷信色彩的公共儀式;允許在死者或其遺像、牌位之前鞠躬。

但教廷並非承認先前相關的通諭有誤,而是認為過去宗教性的祭祖、祀孔觀念,歷經數百年後已變成了世俗性活動,故可以被酌情允許。此一宣言對亞洲儒家文化圈內的天主教徒亦是一種解放,如越南也在1964年針對祭拜祖先、民族英雄和戰爭亡魂等事,獲得教宗的特許。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學期成績評分標準

1.學習態度:出席率與學習態度(10%)
2.個人作業(網路上完成):
主題報告(20%)
課程心得分享(5%)
課前提問(5%)
課程回應(10%)
3.小組作業:期中小組討論報告(20%)、期末學習成果發表(30%)

TA評分佔總成績30%

「人痘西傳與牛痘東漸」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其他與課程相關內容之主題報告

同學亦可針對黃老師課堂上曾提及的任一主題, 擇一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與亞洲」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沈默的天主」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巴拉圭森林中遺失的城市」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傳教士與紅夷大砲」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天主與妾」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中國禮儀之爭」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印度臥亞的天主教世界」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西藏古格王國覆亡的秘密」主題報告

請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第十三週課程提問-人痘西傳與牛痘東漸

下週因課程調整,黃老師要講「人痘西傳與牛痘東漸」,請同學事先下載網頁上資料,閱讀後提出疑問或想法。謝謝~

第十二週課程回應-西藏古格王朝覆亡的秘密

今日聽過小組報告及影片介紹後,相信同學們對古格王朝神秘色彩有些認識,有沒有如老師所說很想去一探究竟?或許可以先與同學們分享上課後的一些想法與感受。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第十一週課程回應-中國禮儀之爭

聽完今日天主教與中國文化之衝突後,不知同學有沒有想法與同學分享討論。

第十二週課程提問

請同學事先下載閱讀當週講義,提問討論。謝謝。

第十週上課回應

11/19筆記

11/19 TA筆記

【小組報告-第四組:江文也之國際認同】

日本神田區的舊書店,日本對於知識的尊重,顯示在對於古書的保存和舊書攤的書本都非常高價位。現在那邊還有一些江文也的資料,文字和圖片皆有,可以讓人感受到當時的狀況,而還有很多資料也都還在前夫人信子手上。

江文也除了管絃樂作品,還有一些合唱曲
漁翁樂/ 江文也作曲
歌詞:漁翁樂陶然,駕小船,身上簑衣穿,手持釣魚竿,船頭站,捉魚在竹籃。金色鯉魚對對鮮,河內波浪蛟龍翻。兩岸垂楊柳,柳含煙,人唱夕陽殘。長街賣魚錢,沽一杯,美酒兒,好把魚來煎。夜晚宿在蘆葦邊,酒醉後,歌一曲,明月照滿船。嗯──,漁翁樂陶然。
解說:
這一首《漁翁樂》,同樣是江文也所作基於中國民謠風格的九首混聲合唱曲之一。 《漁翁樂》這樣的音樂主題,應該也是脫胎於中國古琴曲《醉漁唱晚》以及《漁樵問答》等曲目。前者描繪漁人泛舟江上,搖櫓蕩槳,陶醉於山水之間的情態;後者寄寓「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之漁樵一話而已」的微旨。一漁船、一壺酒,逍遙山水間,看盡古今興衰。陶然穿楊柳、宿蘆葦,高歌獨酌滿船清風明月。超世無爭、自得其樂的生活美學,灑然直通亙古實存的宇宙之心。
http://www.aancku.org.tw/chorus_YuWomg_YZJ.htm

【南明天主教】
從中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幾乎讓中國成為天主教國家,有很多統治階層都信了天主教,也派了人去歐洲請求幫忙。16-17世紀天主教都有介入亞洲國家,1585年日本也出現「切支丹」(日本的christian)1613年也派特使到歐洲去。

而中國在明末時也曾請求天主教幫忙。當時的政治狀況,明末的情況非常複雜,很多人都想要掌握政權,尤其是當滿州人佔領北京後,就要開始編新的歷法,當時是請耶穌會的傳教士擔任編寫新歷法,這位傳教士就是湯若望,而他們都在宮廷裡面做事,也當上了一品的文官,成為西方人在中國帝國體制底下當官當最大的。

同一時期,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四川地區,也請了兩位耶穌會士,並封為天學國師,並承諾若統治中國,會讓天主教在中國建立教堂並自由傳教。另外李自成的政權叫大順政權,找了曾與湯若望在明末時幫忙編寫歷法的人,還有徐光啟的學生(徐光啟為天主教徒)韓霖(也信天主教),可見在大順政權底下也有天主教的蹤跡。

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歷皇帝底下也有天主教士,在明清政權轉變的時候,每個政權都可看到天主教的影子,但天主教沒有公開支持任何一個政權,因為不管之後哪個政權統治了中國,天主教都希望可以有一些傳教的力量。在梵蒂岡有保存一個明末隆武皇帝寫給傳教士畢安濟的詩,說明跟傳教士借澳門的軍隊。鄭芝龍先生也曾寫序詩給畢方濟,而鄭芝龍本身也有受洗,因為要與西方人建立關係。
而永曆皇帝的太子,王太后們也都受洗,但皇帝由於無法實行一夫一妻制無法受洗,在逃亡的過程中,必須至少要留下明代的血脈,所以有很多的妾。眼看傾頹在即的王太后和龐天壽遂決定私遣耶穌會士卜彌格使歐,隨行的只有一位奉教的游擊陳安德,在卜彌格所攜去的信中均有意地將尚未被冊立為東宮的慈炫稱作皇太子,期盼能獲得教皇、耶穌會總會長以及其它天主教國家的同情與幫忙。其皇太子教名「當定」原就是取君士坦丁大帝之名的諧音,耶穌會士期許他將來能效法該羅馬君王,大力支持天主教的發展。

天主教的傳教工作在永曆二年(1648)春達到高峰,當時帝在桂林,正為朝廷的存續艱苦掙扎,而奉教的司禮太監龐天壽則受命扈從王、馬兩太后以及已懷孕的王皇后僻居在大後方的南寧,面對徬徨灰暗的未來,被許多人認為有能力或管道引進西方先進火器的耶穌會士,很可能觸發內廷的某些遐想。在這種特殊的背景環境之下,瞿安德終於二年三月說服王、馬兩太后以及王皇后入教。1650年,南明永曆朝廷中的王皇太后和司禮太監龐天壽均曾以天主教徒的身份致書羅馬教皇與耶穌會總會長等人,希望教會能多派傳教士來華,這應是早期中國教友與歐洲教會之間進行直接聯絡的最重要文件之一,由耶穌會士卜彌格 (Michael Boym) 攜回歐洲的函件。

卜彌格帶著皇太后和龐天壽寫給羅馬教皇等教會領袖的私信,於1651年元旦自澳門登船赴歐。但此一任務曾否如其所稱獲得明廷的正式授權,卻遭到教會中人嚴重質疑。1655年12月,新上任的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接見他,但為避免得罪清廷,只與他進行應酬式的對話。當卜彌格捧著教皇、耶穌會總會長、葡王約翰四世以及法王路易十四的禮貌性覆信回返東方時,皇太后和龐天壽均已過世,永曆皇帝亦正奔逃入緬甸。無助的卜彌格輾轉從安南進入廣西,終在1659年8月因勞頓而死於邊境。
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卜彌格所繪的海南島圖上,見到一種特別的蟹,拉丁文說明指稱此蟹在1647年見於兩廣附近的中國海中,「蟹背有白十字架,兩旁有二旗,亦白色。蟹熟成紅色,架與旗仍不變其色」,並稱當時南明的永曆皇帝剛即位,而內廷中的兩宮太后、皇后和太子慈炫均於不久之後領洗入天主教,且是年明軍在桂林大敗清軍,奉教的司禮太監龐天壽,也在勇衛軍中起用十字架旗幟,這些都是此種十字紋蟹所顯示的天主恩寵。自然中竟然真有這種被稱作銹斑蟳的蟹。
卜彌格在科學史上有許多特出貢獻,他的《中國植物志》是歐人所發表的第一部介紹遠東和東南亞生物的著作,書中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胡椒、茯苓、枇杷、芭蕉、荔枝、松鼠、蚺蛇和綠毛龜等有趣的動植物,但中國特有的柿子樹,則被誤稱為柿餅樹。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1/12課堂筆記

老師講評---第三組報告「大東亞的沈默:高昇號事件的經過」】
同學這次報告的缺點是無法將一個個的事件或敘述串連起來。同學們首先要學會如何說故事,一開始就要能掌握吸引聽眾的注意和目光。我建議一開始就要告訴大家,作者如何以他的角度來看高昇號軍艦沉沒的歷史事件,在大歷史中,這又對近代史中日本的掘起扮演何種角色?這是首先必須抽離出來談的課題,然後再敘述其細節的部份。一開始就一直敘述細節的部份,聽眾便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重點。其實無論是文字或是口頭的報告,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聽眾或是讀者體會和瞭解你所知道的事,所以必須從對方的角度去勾勒整個背景,這樣才能帶領大家進入報告的內容裡。

【火砲的完結篇】
【吳橋之變】
傳教士是當時極少數具有語言能力,能讓雙方溝通的人,而火炮的相關知識掌握在他們手上。因為不外傳,所以操作火炮的技術便一直都是掌握在天主教徒的手上。
明朝末年,南方已經能夠打撈歐洲沈船中的大炮,然後將之往北運出關外,送達寧遠,因而明朝得以獲得寧遠大捷,但是不是每個擁有火炮的軍隊都知道如何掌握火炮的威力。
徐光啟是個天主教徒,他是中國最早受到西學和西教的人,他的學生孫元化也是個天主教徒。崇偵三年,孫元化奉派到山東地區當登萊巡撫,他延請澳門地區的軍事顧問率領20幾名葡萄牙的天主教徒,帶著西方大砲到山東來協助訓練明朝的部隊。這批由山海關外撒退回來的部隊,大約八千人,他們從大多為滿洲人所佔據的遼東地區逃出,經由訓練後,成為全中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當時滿洲人欲圍攻關外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大凌河”城,孫元化派孔有德將軍率軍前往增援。當時軍隊行進路過”吳橋”,其縣令是畢自寅,其兄畢自肅原為遼東巡撫,因為發不出軍餉而遭遼東士兵逼死。而這批部隊路經吳橋時,卻巧逢畢自肅的棺木送到,使得當地部分的山東人對這批從關外撒退的遼東人產生了怨恨的心結。
而當軍隊到達”吳橋”時,這裡大雪天寒,百姓閉戶罷市,軍隊飢寒交迫,軍中兵士偷了一隻雞,卻偏偏是王象春家裡的一隻雞。王象春不但是當地的望族,更是孫元化的房師,因此王家要軍隊給一個交待。軍隊因為士兵被穿鼻遊街示眾,再加上諸多情緒的不滿,最後竟叛變,並拱孔有德為王。他們回轉反而圍攻山東登州,與登州城內的遼東人裡應外合,攻城並俘虜駐紮於此的登州巡撫孫元化及其監軍王徵。
明朝派關外大軍到登州圍剿叛軍,叛軍欲走海路突圍,最後由明朝大軍和朝鮮軍隊圍剿叛軍於鴨錄江口。當時皇太極也派兵前來,三路軍隊圍堵叛軍於此。最後叛軍選擇投降於滿州人,隨軍隊到瀋陽,受到皇太極的熱情歡迎,原因就是此軍團擁有大砲和所有操作火砲的祕密,致使日後共有四位(孔有德、耿仲明、吳三桂、尚可喜)受封為滿洲的異姓王,也因此改變了明、清的歷史。
當時很巧的是,東方的軍事奇才皇太極,與西方被稱為「近代軍事之父」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處於同一世紀裡,他們都建立了軍事砲兵部隊。皇太極建立八旗部隊、掌握紅夷大砲,統一了中國。

【神威大將軍】
滿洲人本身不懂如何鑄砲,全賴利用投降和擄獲的漢人。漢人擁有鑄造和操作火砲的技術,在清初之際,所有砲兵幾乎為漢人。清兵入主中原前佔領了錦州一地,其中有一批工匠和材料全被俘虜,因此鑄造了35門的”神威大將軍”,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大砲。當時西方的大砲是全由單一的銅或鐵所造,銅在當時的價格高於鐵6倍之多,非常耐用。”神威大將軍”最大的特色在於砲本身是由內鐵外銅兩層金屬所鑄成,它並不需要很多銅,一樣可以達到同等耐用的效果,優點甚多。其實明朝本身就有鑄砲的技術,只是因為財政困難無法大量製造,而滿洲人卻能利用漢人所鑄成的百門大砲打敗大明,建立大清帝國。

【中西文化交流下的悲劇---天主與妾】
明末清初的時代是東西兩大文明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接觸,由於天主教進入中國,教規”十戒”卻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衝突。例如一神論的信仰與教皇的崇高地位,威脅到了皇帝為天之子,無人可取代的威信;天主教中不能祭拜祖先的規定,更是為傳統文化的中國人社會所無法接受;天主教十戒中,除了不能殺人外,亦不能自殺。然而在明末時,有些人欲隨明朝殉國,這是教規所不允許的;天主教是一夫一妻制,這又與當時的中國社會裡,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很大的抵觸。因此當時傳教士要向知識份子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傳教時,面臨了相當多的挑戰,而知識份子也必須在天主與妾(傳宗接代)中要有一抉擇。
今天以當時的知識份子王徵之妾申氏的故事,來述說這個首次中西文化交流下所產生的矛盾、撞擊與悲劇。
52歲的王徵把得中進士的榮耀和功勞歸於天主,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因無子嗣傳宗接代,按中國傳統與家族延續的觀念,必須接受納妾的安排,但這卻抵觸了十戒的教規。他雖然嚐試拒絕,卻禁不住家人苦苦的哀求,最後娶了一名15歲的女子申氏為妾。這是一個祕密的婚姻,不為外人和社會所知曉。而王徵也因未遵守教規而深感內愧和後悔,決定結束這短短不到一年的夫妻關係。隨後王徵隨軍隊離家到山東吳橋,最後卻因吳橋兵變被罷官返鄉。雖返家鄉,但卻不知如何面對家中兩位女人,只得每日忙於組織鄉兵扺抗陝西流寇,無暇入內室。因為王徵的宗教信仰,讓他內心充滿矛盾與衝突,最後因為內心承受不住的煎熬,寫了一封公開信,對外承認違反十戒娶妾一事,說明他與申氏只是好朋友。
可憐的申氏,嫁入王家卻因為丈夫的宗教信仰,成為一個不能為人所知的隱形人。不到一年,丈夫要她改嫁,她不願意,先生便離家出走。多年後丈夫回家,鎮日忙碌不入內室,有一天卻對外宣稱自己的錯誤,和她只是好朋友的關係。看似哀怨的命運,在王家深深大院中的申氏,真正的悲劇才正要上場…
崇禎16年李自成攻下西安,要王徵出仕為官,但王徵不願意,因抗拒繼子受俘的威脅,絕食七日而亡。他的娶妾是為家傳嗣盡孝,他的絕食是為國守節盡忠,這都是中國儒家傳統的思想,但是這兩種行為都違反了天主教的十戒。王徵的天主教信仰不是歐洲式的,而是儒家化的天主教信仰,所以他在這東西兩大文化中掙扎和痛苦,並失落在儒家傳統與天主教文化之間。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王家破產,申氏在王徵絕食自盡時,也想要隨他絕食,而臥病在床的元配尚氏,卻因為希望她能代為照顧全家,強迫申氏進食。此時的申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斷髮毀容,接下了支撐照顧整個王家的重擔。不久尚氏病逝,過繼的兒子也身亡,留下孫兒一男一女,申氏繼續照顧著王家的後代。孫子為感念其申氏的養育和對王家的奉獻,為她舉辦了70歲的壽筵。一碗羹湯卻使申氏回想起王徵絕食自盡的往事,深感撫育子孫的責任已了,竟自此不再進食,活活的餓死了。
申氏從15歲嫁入信仰天主教的王家,沒有任何家庭地位和名份。後來身份地位受到認可,其代價卻是必須撐起殘破家庭的重擔。到70歲絕食而亡為止,做了55年的節婦,卻選擇以烈女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大時代裡的一個小女子,獨自承擔著東西兩大文明首次接觸所產生的各種矛盾與衝突,這樣悲慘的故事,真實地在那個時代裡上演。

【完整參考資料】
黃一農教授網站:拍一齣明末清初的史詩電影---「天主與妾」故事網站:http://www.theweb.org.tw/~amy/story/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第九週課程回應─天主與妾

聽完本週黃老師所講天主與妾感人的故事,相信同學們有很多想法與感動想分享,請回應本週或之前各週所學所思。(回應請記得標明系級與姓名~謝謝)

第十週課程提問─十七世紀被秘密拘禁在朝鮮土地上的紅毛人

請同學至課程網頁下載課前閱讀資料閱讀後提問。
http://ge2.tnua.edu.tw/guan-du/971ew/handout_08.doc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1105課堂筆記

一、黃老師補充上台報告的方式:
投影片上面每頁的字數不要以密密麻麻方式,上面以關鍵字為主。同時也避免逐字照念,這樣會影響同學聽課。同學會專注在投影片上而不聽講。
文字使用:字體以標楷體為主,不要用粗體以免影響美觀。也避免使用細明體。
文字敘述:避免主觀性過強的描述
口頭報告注意:避免重複的語句 如:然後…

討論議題提供:
1.《羅馬古城在中國》(影片)
此研究觀察到中國西北小鎮的人民長相不似中國人,經調查發現當地可能是羅馬人後代。研究者嘗試追索歷史,有批羅馬軍團在漢朝時到達中國。為何他們到中國又為何無法回家。這是個有趣的研究。
2.國家地理雜誌《貿易風》、英文書籍補充參考
西元14世紀時在探險家馬可波羅去世第二年,1325-1354年期間有伊斯蘭教的探險家在中國遊歷的過程。他由非洲西北角出發花了20多年時間到達中國的泉州與廣州。但中文世界對於這位伊斯蘭教探險家的認知很少,因此黃老師提供了相關資料供同學參考。


二、第二組同學課堂報告
題目:巴 布 亞 紐 幾 內 亞 ( Papua New Guinea ) 大 揭 密! 直擊!
※巴布亞是馬來文「蓬蓬頭、捲髮」的意思。源自葡萄牙人命名。
基本介紹
• 國旗:
紅色象徵剽悍、勇敢。
極樂鳥象徵國家、民族獨立和自由與幸福。
黑色代表國家領土處於“黑人群島”之中。
五顆星的排列位置象徵南十字星座,表明該國地處南半球。
國鳥:極樂鳥(也稱天堂鳥)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特有的鳥

基本介紹
• 地理位置
屬太平洋西南大洋洲島嶼國家,位於紐幾內亞島的東半部,西鄰印尼的西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大利亞和索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人口排名 全世界 106名,是台灣的 0.24倍
土地面積全世界排名 56名,是台灣的 44.5倍。

建國簡史
• 巴紐係由沿海及島嶼之巴布亞(Papua)與內陸高原之紐幾內亞(New Guinea)兩地合併組成。
• 巴布亞原為英屬紐幾內亞(British New Guinea),1906年澳洲托管後改名為巴布亞。
• 紐幾內亞原為德國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地由聯合國交予澳洲治理,始更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 1975年9月16日結束澳洲託管,宣布獨立。

國徽: 圖案為一只極樂鳥停歇在兩只皮鼓和一支長矛上。極樂鳥為國鳥,寓意同國旗;皮鼓和長矛象徵該國的傳統文化。

現況簡述
• 以農礦為主要經濟。
• 98%屬美拉尼西亞人,其餘為密克羅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屬於巴布亞密羅尼西亞人種,都講巴布亞語系的語言,非南島語系)、華人和白人。
• 官方語言為英語,地方語言820餘種。皮金語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流行。南部的巴布亞地區多講莫土語,北部的紐幾內亞地區多講皮金語。
• 居民中95%為基督教徒,傳統拜物教也有一定影響。

※新幾內亞島長期孤立於世界的一角,一直到1930年代才首度與外界接觸

巴紐與台灣之間
• 農業:來自台灣的農耕技術的支援
• 巴紐的農耕環境相當好,種植任何作物都會生長,但是糧食的生產卻無法自足。主要在糧食生產的不穩定,例如不下雨時,就會發生糧食匱乏的問題。台灣農耕隊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確保糧食供應無虞。他們教導當地人民現代化的耕種技術,1990年台灣就開始對巴紐伸出援手,協助種植稻米,免費提供種子及農耕機械,大大地解決巴紐靠天吃飯的糧食問題。
• 外交: 10億新台幣台、巴建交款遭侵吞案
• 我國有史以來歷時最短的建交案,從建交到斷交前後只有16天。 1999年那次台、巴建交,澳洲的反應最為強烈,最後斷交,其中也有澳洲全力運作的結果,為什麼?因為澳洲害怕台灣搶走口中的禁臠,進而祭出「影響區域平衡」的理由。
※從台灣引進的新品種甜玉米,成為巴紐農業的新寵,提高了農民的所得。

今日巴紐?
• 劇烈現代化所衍生的問題
發展緩慢/高度失業率/治安不佳
• 特殊文化
阿塞奇燻屍/辛吉辛吉Sing-Sing/Mumu 餐
※首都莫士比(Port Moresby)港市。

首都莫瑞斯比(Port Moresby)
• 無公路聯絡其他主要城市,交通靠小飛機來往,境內小機場有三百多座,是全世界之冠。
• 氏族觀念的負擔,讓年輕人不願工作。
• 獨立至今,新政府對管理國家和經濟完全沒有經驗,並且官員貪污嚴重,難以統整眾多部族。


環環相扣的剝削
• 治安敗壞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活太過窮困,老百姓只好鋌而走險,一有機會就偷、就搶。
• 但是,巴紐其實是地球上最有條件發展的國家之一,因為巴紐應有盡有,各種天然資源、礦產,你說得出來,它都有,而且很多。
• 航空業發達,反襯出巴紐公路系統不發達,因為澳洲不幫巴紐建,小飛機雖多,但是一般巴紐人根本坐不起。公路不發達,巴紐有再多資源,自己也無法開採,但是澳洲卻有能力,澳洲開採巴紐的金礦是用直升機往來,巴紐人只能抬頭看他們飛來飛去。

環環相扣的剝削
• 巴紐的天然氣,澳洲建條管路,直接就輸過去了。巴紐土地肥沃, 澳洲卻灌輸巴紐土地不適合種稻的觀念,也不協助興建灌溉系統,所以巴紐人雖窮,吃的卻是昂貴的澳洲進口米。
• 澳洲人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每年固定無償援助巴紐,10年前是3億美元,現在當然更多。這些援助到了巴紐之後,絕大部份都進了層層政客的口袋,到老百姓手上時,早已是涓滴末流了。澳洲養肥這些人,這些人當然也就樂於配合澳洲在巴紐的剝削,巴紐本身的發展,又怎麼可能會是優先項目呢。
~~節自中國時報 2008/05/18 報導:
「豬步」巴紐 澳剝削資源阻發展 記者/梁東屏

快與慢並存的「現代化」
一九八四年完工的國會大廈是莫士比(Port Moresby)港市的著名地標。
傳統市集 VS. 超級市場
傳統市集裡閒人比商品還多/;衣架上賣的舊衣比新衣多。/近幾年才有的超級市場。
特殊文化
阿塞奇燻屍
• 燻屍方式:遺體內臟丟掉,清洗後塗上紅泥防蟲腐,然後依其生前姿態用火燻烤2~3天,燻乾後不易腐壞。
• 因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仍存在,而且會庇祐子孫,所以軀體也要保留下來!直到後來葡萄牙人入侵後才慢慢廢除,改為土葬。
特殊文化辛吉辛吉Sing-Sing
• 紐幾內亞的荷根山Sing Sing Show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慶典活動,身上塗滿
五顏六色油彩的不同部族(至少40個以上),都會聚集一起競技、唱歌跳舞,是紐幾內亞的重要盛會。
• 源自於殖民強權想要化解各族群之間的敵對關係。另外,政府當局也想藉此招攬外國觀光客,以改善當地經濟。
※每年9月16日國慶日展開,一連舉辦3天,地點在果洛卡與哈根山兩地輪流交替舉行 。

服飾特色
• 男女皆裸露上體,下體則以獸皮、樹葉或其他裝飾包裹遮掩。
• 最重視代表族群特有的面部彩繪,所以絕對找不到兩族是雷同的。
• 以男性性器為傲,所以保護得特別好,用金屬、用貝殼、瓜果殼等等,很誇張地套得又長又尖翹,就像一把隨身的武士刀。
• 用色大膽、強烈。

傳統服飾欣賞
※身體紋飾各不相同,女性飾品大多為貝殼、鳥羽及植物的葉子。
常用豬骨當成裝飾品,越多代表殺掉的豬越多,以顯示財力和權力。

「泥人」─阿撒羅(Asaro)族
• 盛會場中最特殊的是泥人族(Mud Men)。
• 不畫臉而套1個約5~6公斤重的泥製面具,渾身塗滿泥漿。

骷髏族&安布族
其他還有背著長長甘蔗的甘蔗族(Kokopi)炫耀他們的特產。Kangupo族頭冠上全是鳥類羽毛、Kompri族用翠綠的寄生草披掛全身、安布族男人頭戴大圓帽,臉孔塗黑,下身裹布,手持長槍和皮鼓擊奏,動作整齊劃一 、骷髏族(Gena Bona)將全身塗黑,再用白色樹脂畫成骷髏等。

特殊文化 Mumu餐
• 巴紐的傳統美食大多結合根莖類如芋頭、紅薯、西米。
• Mumu是一項傳統的菜肴。
• 用熱石頭燜,裡面有雞、香蕉、豬肉、紅薯、米飯、青菜、山芋、紅薯和玉米等。不直接用火,全靠烤熱的石頭放進雞肚子和四周,再用葉子燜一個半小時。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7&ctnode=1131&mp=1
• http://www.apibm.nuk.edu.tw/06.student/report/world/country_02/papua_new_guinea/papua_new_guinea.html
• 我的私房筆記
• http://blog.sina.com.tw/a777/
• lonely plane
• http://www.lonelyplanet.com/worldguide/papua-new-guinea
• ALCIVE
• http://handicraft.alcive.tw/info_c/participate_pg.asp
•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peace-on-earth_or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mytripsmypics/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27/today-travel1.htm
• ‧中國時報 F1/國際.運動 2008/05/18
「豬步」巴紐 澳剝削資源阻發展 記者【梁東屏/曼谷】
•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hunapulej/sets/72157594420558576/
• http://www.flickr.com/photos/mytripsmypics/sets/72157594251110464/
• http://www.flickr.com/photos/djringer/120709018/
• 《我在怪怪島的日子》 Tim Flannery著
• 《WHERE MASKS STILL DANCE:NEW GUINEA》 Chris Rainier著
報告內容大多參考最新一期(11月)出刊的《經典》雜誌。




三、課程內容
中國仿造的第一批大砲---呂宋大砲
明末中國就有出洋華僑接觸到西洋大砲,所以為防滿清侵犯所以仿造西洋大砲。這就是呂宋大砲,製造的工匠都在馬尼拉的製砲廠工作,所以明政府希望他們在北京製作。
中國初期開始鑄造西方式的大砲的地點是在呂宋,也就是現在的馬尼拉。當時呂宋被西班牙佔據,西班牙帶來的天主教的信仰一直延續到今日。在明朝末年馬尼拉約有一兩萬名華僑居住,大部分華僑都來自福建閩南。薩爾虎之役失敗後,明朝政府任命黃克鑽為兵部尚書,命其鑄造大砲以抵擋滿軍。黃克鑽為福建晉江人,聽聞至南洋發展的家鄉父老提及威力強大呂宋大砲,於是從泉州晉江僱了十幾個工匠到北京鑄造呂宋大砲。這批呂宋大砲被運到關外跟滿州人對抗,但據史書記載大部分的砲一發射就膛炸了。
十多年前黃老師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前看到一門有三桅帆船徽飾的炮(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記號),發現那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船隻UNICORN(獨角獸)號的船砲。這第一艘到達中國的英國船隻,它沉沒在中國沿海。
沒有國家會將武器傳授給其他國,船堅力炮是他們賴以征服東方的東西,因此才可能繼續貿易或征服他國。當時人們沒有足夠的水文與氣象資訊所以對水途航線感到恐懼。早期葡萄牙從印度洋到達東方,接著是佔領美洲的西班牙從太平洋過來,因此他們首先佔領菲律賓馬尼拉,這也是為什麼菲律賓是天主教。當時他們為了獲得更多贊助,所以用當時西班牙王子菲利浦的名字替當地命名為菲律賓。16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他們到了東南亞找到了香料,但繼續往北走尋求更精緻的東西。國外船隻到達中國東南沿海,後來到了澳門,甚至到日本。南亞區域是上一波貿易全球化出現的地方。
當時英國和荷蘭簽約聯盟打擊葡萄牙和西班牙,「獨角獸號」和「皇家詹姆仕號」從東南亞出發往北進發,要將此項消息帶到日本。當時為了安全起見都盡量沿著海岸航行,這兩艘船的航線是從東南亞沿著中南半島,經過海南島和兩廣,穿越台灣海峽,往北到日本長崎。航行到澳門附近時看到一艘葡萄牙船,就發動攻擊想要搶取船上的貨物,沒想到卻發生了極為強烈的颱風,於是兩艘船都在廣東沿海的陽江沈沒。
根據以上的資料,可以猜想寧遠之役所用的紅夷大砲很可能是從這兩艘船沈沒的地點打撈上來的。但是當時並沒有潛水設備,就算可以潛到海底看到船骸,也無法將固定在船身上的砲解開。驚人的是,當時中國南方有一些非常聰明的知識份子,憑著最簡單的物理原理,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鄧士亮在歷史上沒沒無名,但他可能是十七世紀最好的打撈專家。他先在萬曆跟泰昌交接之際撈起三十多門砲,其中二十二門於天啟二年運到了京城,數年後又在廣東沿海撈起兩門砲,關於打撈的過程鄧氏也留有詳盡的記載。天啟五年(1625 年)鄧氏在海邊巡視時,有人偶然間在海邊拾獲鐵彈,經過一個多月的打撈發現水底的沉船上有大砲。鄧氏安排一艘船開到沉船的正上方,在船上設置起重架,並在此艘船上裝滿土石重壓水面,派人帶著固定在起重架上的鍊子,潛水下去將鍊子綁在大砲的銃耳上。將鍊子拉緊後,將船上的土石拋棄,利用浮力
讓大跑與沉船的船身分離,然後用「天車」將大跑絞上來。天車的主要結構是滑輪,所以四個人就可以用天車絞起數噸重的大砲。滑輪是西方的發明,在明末由傳教士帶入中國。
在講到這段歷史時,可以窺見當時第一波全球化的過程。在幾百年前,台灣附近的海域就已經有很多活動了,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個面向。


另外黃老師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門口擺放的大砲。從外觀看來這明顯是一門紅夷大砲,有銃耳,管壁後厚前薄,後端有尾珠。這門砲的銃耳太靠近前面,不符合力學原理,仔細觀察原來是前面一截砲管在文革大躍進時期被鋸掉拿去鍊鋼了,砲管後段也有被鋸過的痕跡,但因為管壁較厚沒有被鋸斷。上面的陽刻證明此門砲是中國自己鑄造的,因為若是打撈到的砲,無法在上面刻陽刻,只能用尖銳的金屬刻上陰刻。
銘文顯示該砲是明天啟四年(1624 年)仲冬(十一月)欽差福浙都督製造的。天啟二年英國沉船上的西方大砲運到北京,兩年之後南方已經能夠自己鑄造相當大的砲。這門砲的口徑是十四公分,依照現代的軍事用語叫做一四零砲,若把前面鋸斷的部分也估計進去長度大約是三點多公尺。

「世界砲王」
到博物館的第二天黃老師到了廈門大學,在一旁的胡里山砲台有一門號稱世界砲王的巨砲,這門「克虜伯砲」是清末李鴻章向德國人買的,還來不及使用清朝就亡國了。除此之外還有六七十門古砲,在胡里山砲台我發現一門跟泉州海交博物館門口大砲很接近的古砲,從銘文上可以知道這兩門砲是同一批鑄造的砲。
用影像處理軟體辨明砲上的銘文後,發現鑄造這批西式大砲的欽差福浙都督姓俞,經過查證正是明末抗倭名將俞大猶之子俞咨皋,也就是先前提到帶領荷蘭人撤離澎湖、登陸台灣的將領。俞咨皋可能是在跟荷蘭人接觸的過程中學到了製砲的技術。明朝能在兩年內仿製出相同的大砲,除了顯示中國仿製物品的傳統外,也有鑄造技術上的因素。因為中國當時鑄鐵技術是世界一流。
在鑄造歷史方面由於中國北方的森林很早就被砍伐殆盡了,所以北方鍊鐵燒得是煤炭,而煤炭燃燒會產生硫導致鍊出來的鐵容易破裂。南方的木材資源較豐富,鍊鐵燒的是木炭,所以鍊出來鐵較好。當時全中國最好的鐵是閩鐵、粵鐵,其中佛山更是鐵業重鎮,出產鐵鍋行暢銷海內外,至今仍有不少台商在此區域發展。另外從歷代的鐘,也可看出中國的鑄造技術有一定水準,才能造出這麼大型的鐘。綜合以上的因素,顯見明朝時中國南方確有仿製西式大砲的條件。只是造型設計上不如西方。

「火砲瞄準的秘密」
中國也有能力鑄造西式大砲,西方軍隊的火力遠勝中國軍隊顯然不是硬
體的問題,而有其他的因素。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歐洲科學革命後,可以用物
理、化學、數學等知識將機械裝置的效能發揮到極致。當時西方使用火砲有一整
套定性定量的方法,而中國從元朝到明朝沒有任何一本教人操作火砲的書。發射火砲需要很精密的計算才能準確地射中目標,所以在電腦發明之前,砲兵都需要具備充分的數學知識。當時的砲都是手工製造的,每一門都不甚相同,所以首先需要校準,先試射以瞭解此門砲的特性,紀錄此門砲用多少火藥、砲彈、仰角會射中什麼地方。試射之後,負責此門砲的小隊要將所有數據編成一本冊子,並用密碼將數據記下。瞭解砲在不同情況下的射程後,戰場上敵軍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所以還需要用幾何學的知識去做靈活的運算,才可以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國的數學雖然很發達,但長處在於代數學,當時已經可以解多次聯立方程式,在幾何學方面卻很落後,一直到明末才由耶穌會士傳入,徐光啟所譯的幾何原本就是幾何傳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當時西方的幾何學十分先進,而且也被應用在戰場上。這個測量儀器可以運用簡單的幾何學,幫助守城砲兵迅速測量出敵軍的距離。正方形木板上有刻畫,一角綁繩子並垂一小塊重物,其中一邊突出兩個中空的小木塊。眼睛透過兩個小孔對準目標,測量板上的繩子會因著目標位置而改變跟刻度交會的地方。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由已知的邊和角,就可以推算出敵人的距離。

寧遠大捷—紅夷大砲為明軍立大功
1620 年仿造的呂宋大砲不甚成功,但後來明朝卻在因緣際會之下獲得西方大砲,在 1626 年寧遠之役中大敗滿軍。明軍在寧遠城上除了傳統的火砲之外,還放了十一門最精良的紅夷大砲,除了實心砲彈外還置入很多碎片,殺傷力讓滿軍大為震驚。
寧遠是關外重要的城池,今已改名為興城。當時努爾哈赤攻城,滿軍死了一萬七千人。滿軍的戰力非常強,當時滿州曾二次攻打朝鮮,第一次與朝鮮建立兄弟之盟,第二次則建立父子之盟。滿州的部隊以騎兵為主,很快地跨越鴨綠江到達朝鮮南部,在很短的時間內攻下整個朝鮮。

埋冤忠臣---袁崇煥
寧遠之役中明軍將領袁崇煥立了大功後被封為遼東巡撫,也就是關外最大的官員。崇禎二年年底,滿州人再次從長城中段防守較鬆懈的地方進入關內,繞道包圍北京。明朝政府即刻通知袁崇煥從關外帶兵回來救駕,袁崇煥快到北京時,滿軍俘虜了幾個太監,故意在他們的帳棚外竊竊私語,說等袁督師的軍隊到達就要和滿軍合作把明朝給滅了。滿軍當天故意鬆懈防守,讓太監有機會自行鬆綁逃走。滿軍的反間計奏效,袁崇煥一入城就被皇帝抓起來斬首示眾。當時北京城的老百姓極為痛恨袁崇煥,他被斬首時甚至衝上前拿小刀割他的肉。滿州人佔領中國之後,曾在官方史料中正式公布此段秘辛。
袁崇煥冤死之後人頭被掛在城牆上,數日後有兩廣的老鄉佘氏偷偷將他的頭顱拿下埋在同鄉會會館。佘家世世代代都留一個人在會館守著袁崇煥的墓,直到今日。十多年前我曾到大陸田野調查,當時找到了袁崇煥的墓,也找到了守墓的佘老太太。佘老太太是佘家這帶唯一的後代,只育有一個獨生子,原本要讓兒子改從母姓延續佘家守墓的傳統,可惜佘老太太之子前幾年在車禍中喪生,因此在佘老太太之後佘家再也沒有後代在此守護袁督師的墓了。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優良回應(學期成績+1分)

以下同學對課程的回應具備自己的想法,很棒的回應。學期成績+1分

美二 孫懿柔 19621018 提到...
第六週 10月22日 沉默的天主
課程心得分享

我個人覺得澳門耶穌會教士所認為的「叛教」或許並不能攏統的看成那樣卑微和不堪,
我覺得達到傳教目的有兩種方法,壯烈的殉教很可能帶給當時的日本社會人們一種震驚和感動,進而去深入探討為何信教者甘願為信仰犧牲,還有基督帶給他們如此強大的的信念與力量。
或許當時很多人認為叛教的人不夠勇敢,無法為了信仰忍受酷刑,但是如果以傳教的本質來說,心裡上面對上帝的堅持如果可以因為自己的忍辱存活而為世人帶來更多發揚,或留下貢獻,那麼換個角度想想,反而這種影響方式更為寬廣而深遠。我很想知道在當時是否有這種想法的傳教士?
我想我不會看不起Ferreira無法忍受酷刑這回事,因為就如前面所說,他可以犧牲自己的名聲做更偉大的事情。但是對於之後他為了苟活而寫了批評天主教或者說批評自己原有信仰的書,或者參與了一些日本對天主教徒的宗教審判我,覺得這才是真正所謂的判教,或者說背棄自己的信仰。
除非他之後真的是打從心底覺得信天主教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否則我還真看不起他。


美二 簡翊洪 提到...
其實在老師說完遠藤周作的"沉默"後,我就去圖書館把那本書找來讀了。還好是小說的形式,要不那可能我會有馬上還書的衝動。話題拉回那本書,在前面幾章的部份是使用像是書信溝通的方式往返,後來又是西洋傳教士的主觀方式書寫,滿有趣的。用書信的方式帶入,害我還以為是個多人觀點的模式。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讓我對那個日本年輕小伙子一下信教一下又判教的茂吉感到興趣,其實一開始也跟那位年輕傳教士一樣,有點擔心茂吉這個人,但後來又選擇相信他,到最後以為他是個不重要人物,又到最後是個真正的關鍵性人物。這樣的高潮迭起讓我很喜歡,感覺是隨著劇情的推延,不自覺的也跟著一起進入故事裡,我真的對茂吉又愛又恨像傳教士的心情一樣。到了最後我很喜歡結局,雖然教士和大主教一樣(更或是茂吉這類的人物)都判教了,但是我卻覺得他們的選擇是對的,因為上帝的偉大和祂的慈善,所以祂會為他們承受全部的苦痛。正是上帝存在他們心中,所以上帝才會告訴他們,踩下吧,踩下吧。讓我真正的感受到上帝的偉大,而不是像路上亂傳教的人讓我到害怕(因為自己本來不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但被亂傳教的人嚇到,害我到後來更相信自己的信仰了=..=),總之,我是有那麼點能聽的下去有關上帝的事,它不再是告訴我上帝創造萬物的事,而是上帝的慈愛。

美二李宜倩 提到...
第六週 沉默的天主
心得分享

明文禁教後,傳教的活動轉入地下化。
融合佛道的瑪利亞觀音、佛像背部有十字架雕刻...其多樣化有著極大的彈性,這樣的情況雖然頗令人遺憾傳統體制和新文化介入之衝突,卻也延伸出獨特並機智的當代文化。
其中談及日本當時每年皆有人殉教,這樣壯烈的舉動或許乍看下不甚明智,也使人感嘆教徒之狹隘固執...當我看到以在十字路口安排踏繪這樣的形式來補抓教徒,霎那間,以自身去相及,若我見著了信教者舉步踐踏他們心目中的神,與其意識到他們的能伸能縮,我想,當下我必定不再相信這個宗教了。
判教的界定我不甚了解,但我相信對於某部份教徒而言,他們的堅毅也留下了時代的索引,例如長崎二十六聖人殉教...當然,也讓我們對於當時的磨擦、反動、融合有了更鮮明的畫面。

美二李宜倩 提到...
宗教信仰和傳統規條總是隱形中包含巨大的制約力。
雖然許多時候人們認為宗教為精神寄託、傳統禮制也有了多元發展,然,其內心的矛盾絕不只是僅僅無法掙脫舊有邏輯思考那樣情緒性。我個人以為,其影響力遠大於明文之律則規範,不容挑戰的權威性與長久以來建立的時代重鎮,縱使類似情況不斷重演,背後的壓制依然巨大無比。


美二吳美萱 提到...
為了讓宗教的聲威更加遠播,信眾更加廣大,於是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宗教的文化就產物此產生,瑪利亞觀音(我從小到大居住的地方-鹽水,也有一間中西融合的天主堂,裡面有一尊聖母媽祖,背後的那幅最後的晚餐裡的十二門徒也是孔子士大夫的形象,而門口也是一對中國味十足的石獅子,不知道是否也是耶穌會在後來到台灣傳教也一併採取的手段,或是是其他基督或天主不同派別的傳教方式)、佛像背部有十字架雕刻...,以現今的角度來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激盪出來的各種歷史事件,都是另一種獨特的璀璨文化的呈現,確實是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藝術作品,和可被探討切入的多元角度去研究討論,但反之當時,在一些虔誠的的教徒角度,他們心裡對這樣的行為會是怎樣的想法,這真的是把他們崇高的信仰做了一個最好的發揚嗎?還是他們的宗教是被褻瀆了呢?把他們尊為圭臬的、神聖的宗教,以各種想的到的方法、形式形象化的和當時在多數西方人眼中仍是未知的、神祕的、無解的東方結合,究竟這樣只是為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勢力拓展又或真的是為了宗教的發揚光大而結合,他們是如此的信奉教義,如此的遵守,究竟是宗教背叛了他們抑或是他們誤解了宗教,這種矛盾交錯的心理,相信相對的也是存在東方人的眼中吧!他們總是如此無奈的被迫接受一些自認高尚的、神聖的事物而被迫放棄甚或被同化的結合。他們似乎是沒有該震驚的權力,只能被要求有發自內心感動去相信神!


舞貫四簡麟懿 提到...
其實天主教一直給我一種奇異的印象
在天主教的信仰中
總是神愛世人
但既不是像十字軍東征那樣的所謂宗教性聖戰
(這時是要說到孰可忍孰不可忍嗎?)
為什麼傳教士想利用大砲來爭取傳教的利益
難道他們不認為這項技術會帶來死亡嗎

但在之前
如王徵這樣的例子
天主教的"戒條"
可以讓原為儒家的他這樣自責不已
相信來往於三教之中的他
追求的是宗教的最純粹理念--至善
因此讓他義無反顧的投入天主的行列
(當然,宗教的旁支末節引他步入死亡,既可泣又可惜)

像這樣帶來死亡
又阻止死亡的情形
為什麼不會發生在中國的"三教"(一任自然?)

(三教彼此的戒條似乎是可以通融或相通的)

優良提問(學期成績+1分)

以下優良提問,學期成績+1分
同學提問時可以就文化交流與衝突至融合等角度思考,另請注意錯別字問題。目前已有不少同學完成至少三次的提問,請尚未提問同學儘快思考提問。

美二吳美萱 提到...
看完了故事的大鋼,心中當然產生了不少對於各個衝突的時代背景下所發展的悲劇顧是有極大的感概和哀傷,也不免去思考為何人總是會在不斷的再看似不同卻又相同無異的悲劇中輪迴,王徵對自己自身的精神寄託跟信仰真的已然確立嗎?不說王徵,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直不斷的追尋和推翻能使自己信奉為準則的一套模式呢?又或只是在不斷的衝擊中替自己編織了一段段能說服自己的理論?這種過程往往使人疑惑,看似無解但著實有趣。因為不論是自己抑或是外在逼使自己去想去提問不就是這種過程的一種呈現嗎?
(請注意錯別字~~)

美二 孫懿柔 19621018 提到...
由於天主教的教理在王徵的心目中,初期主要停留在形而上的思想層次,之後因沒有子嗣而違背十誡而私下取妾,這種天、儒之間的矛盾在當時帶給受洗的士大夫很大的折磨,而且最後大都是深根柢固的中國傳統和儒家文化迫使他們以自殺盡節。現代的華人區天主教信奉者應該也會面臨到類似的矛盾,那教士教條和信徒生長的傳統文化之間是用捨麼方法來達到平衡?


美二 孫懿柔 提到...

一.既然保護印地安人免於壓榨的後果會導致 西班牙的農奴制被破壞,使原有的經濟利益遭受損害,那為何西班牙國王PhilipIII當初仍如此重視以及支持耶穌會較是所主張的「印地安人應被解放並擁有自由」,並且還同意將印地安人聚集於特定區域,使其受到保護?

二.為何耶穌會在巴拉圭設立的保護區時實行共有財產制?
宣稱區內的土地、村民的財物都是「上帝的財產」,皆為整個村落共同擁有?
在歐洲有此種經濟機制為共有制的例子嗎?
還是這是特別針對印地安人,希望藉此為他們生活帶來保障而有機會促成更多印地安人信教?


美一 陳芷若 提到...
這對老師來說可能是個笨問題,但一直讓我不解,在課堂上老師有說過,那段殖民活動除了要奪取財富、土地、勞工,也為了宗教(宗教改革),可是想改變腐敗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可以只在歐洲改革,為何要特別請一批傳教士到殖民地傳教呢?


美ㄧ 田永欣 提到...
請問老師~過往淺薄所學,西班牙在中南美的利益主要來自於在當地栽種熱帶經濟作物,而由於外來疾病"天花"的流行造成印地安人的大量死亡,其所需的勞力轉由引進黑人所取代。
1.那耶穌會士的保護措施實施(集中以避免農奴制的過度勞役),是保護他們免於受西班牙的何種壓榨呢?(已非是勞力需求大的熱栽?)
2.又,由此集中措施的實施,可讓西班牙殖民者獲得何種補償嗎?
3.耶穌會士為何會採取"共產制度"為其管理手法呢? 謝謝老師~

美一 黃琬婷 提到...
印象中,在西方宗教的歷史中,常常會發生許多不合理的現象。在崇高的宗教名義號召以及至高的權力下的行動,事實上卻是充滿偏見和醜陋的屠殺。在經歷這麼多的歷史事件下,為何基督教/天主教還能在西方維持它不可動搖的地位?


劇四 李慧玲 提到...
由Sepe率領的印地安士兵,是為了不讓家園變成葡萄牙的領地而戰吧,但諷刺的是他們最後被西葡聯軍(且西班牙人佔多數)屠殺。對西班牙來說,這批印地安人只是破壞西葡和平的障礙嗎?西班牙國王Philip Ⅲ曾宣稱「印地安人擁有與西班牙人相同的自由」,這對西班牙的人民來說有任何影響力嗎?
文章中可看到宗教與政治互相影響,請問16、17世紀歐洲的政教關係?


美一 王築軒 提到...
生命和文化永遠是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
西班牙國王既然宣稱自己愛好和平,為何不能先撤離駐美洲的軍隊?


戲四 張凱琪 提到...
耶穌會傳教士保護印度安人的方式,是否也成為一種對他們固有文化的破壞?就像荷蘭人和原住民一樣,之後美國也有蓄黑奴的制度他們也有這樣的保留區措施嗎?

美一 郭光玲 提到...
天主教為何對王徵有如此大的影響?
畢竟他還是在中國傳統的思維下長大,
又為什麼可以如此忠烈為此事送命?
(因為以我自己的觀點來說,並不覺得那麼嚴重,還是是因為時代性的關係?)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第九週課程提問─天主與妾

本週黃一農教授要講他很想拍成電影的一個感人故事~請同學課前下載閱讀資料,閱讀後提問。謝謝~~
(留言請以意見回覆方式,記得留下姓名與系級喔~)
http://ge2.tnua.edu.tw/guan-du/971ew/home04.html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10/29TA筆記

【小組報告】
第一組 題目:隱匿世外的民主奇蹟------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羅芳伯是廣東嘉應州人,清乾隆年間他僑居在南洋婆羅州西部的坤甸這個地方,在當地他致力於開墾土地,採礦,並協助婆羅洲土著蘇丹,平定禍亂,因此當時許多僑民與落後民族皆紛紛歸附。並在此地建立一個擁有土地、人民、組織、以及完整主權的共合國體制,建元芳蘭,國號為蘭芳大總制,而羅芳伯則受推為大唐總長。

婆羅州地理概況:婆羅州在世界大島名列第三,是南洋群島中的最大島,四面環海,東西南三面有許多群島環繞。婆羅洲全島在今日分屬英國及印尼兩部分,印尼所屬的區域在南部,領地約佔全島的四分之三。英屬區域在北部,與印尼所屬地區約以加巴斯山脈為自然經界。
人種:全島人種大約可分為泰雅克人、馬來人以及中國與歐洲移民等三大類。泰雅克人也稱為嘮子,是婆羅洲本島的土著。
歷史:荷蘭人於西元一六零二年在婆羅洲組織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六一九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了巴達維亞商阜,開始向四周擴散殖民。
一八二一年,荷蘭以詭計誘惑蘭芳第五任大唐總長劉台二使羅芳伯所建立之蘭芳大總制失去其獨立主權,到了一八八四年被荷蘭所併吞。
一九五零年,東南婆羅州已全部屬於荷蘭統治。
共和國產生:其實蘭芳共和國最初並非政治組織,而是一家貿易公司。是當時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所成立的,由於廣東人擅長經商,因此不少從事貿易的人都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當時由於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對南洋侵略加劇,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省招請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鑣的角色,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後來不少酋長都要求蘭芳公司保護他們,所以蘭芳公司當時的老闆羅芳伯順應時勢和當地華人以及落後民族為保護自己生存權利的要求下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元首,總攬國家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然而羅芳伯這些人,都是大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戰亂及窮困,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大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大清皇帝來說,仍然屬於反叛,不僅可能慘遭抄家挖墳毀祠堂,甚至清朝還可能派兵出海,進行征伐。 因此羅芳伯建立蘭芳國後,在華人圈裡根本不敢稱為國,只能稱為蘭芳公司,或者蘭芳大總長。蘭芳大總制自乾興十一年後,即已入式微時期,至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梁路義亦出亡吉隆坡,而蘭方大總制乃全亡焉。然尚能延續二十餘年者,則以羅芳伯等曾收攬人心,植根深厚故也。而蘭芳大總制總長的去留,都是以民意為基準的。

羅芳伯按照中國的傳統,建元蘭芳,訂定公元1777年為蘭芳元年。他規定國家的大小事情都必須咨詢民眾之后才能施行。
蘭芳共和國先後民選了12任領導人,他們領導華人以及歸附的落後民族改進了農業技術、擴大礦業生產、發展文化教育、組織軍事訓練等等,使蘭芳共和國的實力和影響大增,吸引了更多落后民族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也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 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進行生產活動,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
重要貢獻:
<1>清除婆羅洲土匪海盜,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
<2>實行禪讓與選舉結合製,國家首腦產生需獲國民認可
<3>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嚴格推行以法治國
蘭芳國滅亡: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人前往北京朝貢。不過由於擔心清朝可能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共和國」。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國勢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婆羅洲島。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公元1884 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不過,由於荷蘭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因此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零七年左右。曾想併入清朝版圖,但被乾隆皇帝拒絕。蘭芳剛建國時,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當時的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而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因為當時的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請求稱藩的行動也達到了一定效果。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 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製造假像,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雍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因此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間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的機會,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後來婆羅洲由荷蘭轉 給印度尼西亞,改名為加裡曼丹島。
黃老師:我們現在的視野及世界觀是不健康也不完整的,其實這件事的時空背景跟我們現在並沒有差多遠,但是過去的教育裡面都沒有提到這麼一段歷史。在這門課裡面,希望同學能接觸跟我們教育背景或是過去知識經驗比較不一樣的東西,那這一類的東西要怎樣轉化成其他型態呢?舉個例子,假如戲劇系的同學,憑空要寫一部戲的劇本,但歷史的背景並沒有很吸引人,那要做出好的作品就沒有那麼容易。例如這段蘭芳共和國的歷史,很多台灣人都很有興趣,在亡國的那陣子,客家人來到了台灣苗栗這一帶等等,這樣可以有很大的發揮。這樣你的視野就可以跟同年齡層的人有所區別。
***上台ppt請注意錯別字***
小笑話:台灣、韓國、泰國教授及一名台灣大學生一起去旅行,在旅途中,泰國教授拿了一顆榴槤分給大家吃,之後泰國教授就把剩下的榴槤往窗外一丟,台灣教授就問:怎麼把這榴槤丟了呢?泰國教授說:榴槤這種東西泰國多的是,不稀罕!接著韓國教授也從包包拿出韓國人蔘分給大家,之後也隨手一丟,將人蔘丟到窗外,台灣教授又問:怎麼把這麼貴的人蔘丟了呢?韓國教授說:這種人蔘韓國多的是,丟了沒差!台灣教授想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跑到台灣大學生面前,抓住他的領子,把大學生往窗外一丟。其他人目瞪口呆,這時候台灣教授說了:這有什麼了不得阿,大學生台灣多的是!

對於藝術專業教育背景的人,在老師眼裡,除了本身技術的呈現,還要包含文化的內蘊。最不喜歡看到畫展裡,有人的畫名稱為「無題」,因為這樣就表示畫者並不知道自己想要表現什麼。舉例來說,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有一幅畫,是一張白紙用畫框框起來的,因為他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所以沒關係,但若之後也有人跟著這樣做,他之後就會過的很辛苦。視野如果比別人更寬闊的話,就比較有機會創作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出來。這門課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識性的東西,若能從這門課上面能學習到平常學習不到的東西,學到很不一樣的內涵,那這樣對於同學的意義就會很大。學習的態度很重要,要能夠會問問題,再做一些嘗試,嘗試看看自己去找尋解決的方式。

【相關補充】
1.大東亞的沉默。探討甲午戰爭的源頭,並認為這是日本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是東亞歷史的轉變,國際法也因此有所變化。
2.客家採茶大戲的影片。由客委會拍攝。

【日本禁教時對外的聯繫】
日本禁教時,只開放「長崎」一個小小的地方可對外聯絡,而對外聯絡完全被控制住。長崎古代地圖可看出一個扇型的區域,這叫做「出島」約足球場大,荷蘭人居住此處,只有一個小小的通入口,所以荷蘭人並無法自由出入長崎,居住環境是被掌控住的。長崎港口另一邊則是「唐荷物」區,鎖國過程中兩百多年間,日本只跟中國和荷蘭商人交易。現今出島已經消失了,僅有模型房子,保存當時的房子的樣子。荷蘭人在此影響日本的發展。
出島進出時需要兩個木排子當通行證,日本人只有藝妓及幫傭人可以出入出島。從畫中可以看到當時在出島上荷蘭人生活的情形。打羽毛球、黑人演奏樂器、外科手術(當時歐洲醫療較好,解剖學也較東方好)、製作糕點(長崎蛋糕是日本人向荷蘭人學來的)。

中國和日本的來往很久遠,當時明朝晚期,東南沿海岸的一些知識份子,為了躲避滿州人,就跑到日本去,其中有一個在日本很有名的和尚『隱元』,創建了日本的「黃檗宗」,為日本佛教界很大的宗派。鄭成功寫給隱元的信中寫了任務完成趕快回來,事實上這些人是不是帶有秘密任務,從日本起救兵來中國反清復明。現在日本的寺廟裡都可以看到當時明朝到日本的和尚等知識份子的痕跡。
而中國清朝和日本的往來,船票上面記載了船的時間,可帶多少人及貨品。港口告示也批判天主教,船上不可有傳教士及傳教書籍。


【中國紅夷大砲】
紅色的夷狄:紅色頭髮的人,人種主要集中在歐洲大陸西海岸及蘇格蘭區域。這裡指的是荷蘭人。
荷蘭東印度公司要在東亞尋找商業的契機,但中國基本上是封閉的,所以荷蘭決定挑戰葡萄牙人的勢力,攻打澳門。荷蘭人與英國人聯軍,但攻打澳門失敗,變向其他地方,先佔領澎湖,希望透過澎湖的據點威脅中國開放通商,但效果不佳,而荷蘭人開始在福建沿岸展開炮火戰長達半年,讓當地人對荷蘭人的大炮叫做鴻夷大砲。當時也擄人去澎湖建築城堡準備定居下來,明朝就派人來跟荷蘭人對抗,把荷蘭人帶到台灣來佔領台灣。

四五百年前中國軍隊用的武器,元朝的火藥及武器經過兩三百年後又傳回中國,又比中國好很多。明朝當時用的武器大多為刀弓火器等等,例如一窩蜂(一桶箭),火龍出水(疑似沖天砲,可兩段式衝刺)及手榴彈(有洞可放火藥進去,靠陶瓷碎片殺傷人)、石雷(石頭都不是很堅硬,靠這種碎片有傷人),水雷炸彈(有引信可點燃和石頭綁定,又名水底龍王砲)。

【銃】
1475年有個人用的武器,放子彈及火藥進去,叫做手銃。是否是中國自己發明還是受到歐洲影響無從得知。手銃(火銃)除了放火藥,有的也會有像活塞的東西以及鐵碎片彈丸,火藥點燃後推動活塞就將鐵碎片打出來傷人。但這種手銃沒有瞄準器,所以準度不高。明朝當時與滿州人開戰時,滿州千萬兵馬100公尺內衝來,通常打了第一發已經無法打第二發火銃,因為打完了一發還要清槍管再裝子彈,無法發第二發,所以改良為三個槍管(三眼銃、四眼銃、五眼銃等等)。明朝中葉從西方來的武器,鳥銃(有瞄準器、槍管長可射直),但亞洲最早擁有鳥銃的為日本,這也是當時日本連打連勝的原因。
鳥銃為機械裝置,有點火繩,及點火通口,軍人需要背很多裝備及彈藥火藥還有點火繩,若不小心很可能會全身爆炸,裝備裡面每人有小彈藥12顆(戲稱耶穌的12門徒)。

【砲】
1329年最早期大砲,瓶狀,有點火孔,砲彈是像箭。15世紀時西方已經能建造大砲,笨重且無法移動,一管一管組合起來,外面用箍弄緊固定。巨大的砲不見得威力強大。
中國傳統的砲,像大鐵桶,外加加強箍,砲的耳朵叫做銃耳(中國砲一邊有兩個銃耳,無法調整仰角,但西方砲一邊只有一個銃耳,可調整發射仰角)。
佛朗機,後膛裝填的砲。以前的裝填砲管需要清洗砲管,於是產生這種佛朗機,分為子銃及母銃,減少裝填時間。韓國佛朗機砲多到可當柱子。佛朗機砲可大可小。最大的在日本的「遊就館」,蒐集日本從其他國家戰時擄來的武器博物館。

紅夷大砲在明朝時期傳來中國,為何紅夷大砲的性能特別好?這種砲的特色為前頭砲管比較薄,後面比較厚,因為後面需要塞火藥,使用撞藥杖塞火藥,放一顆砲彈,點火口在後頭。有兩個銃耳可調整仰角,砲彈有準心及罩門,短距離可打趨近於直線。

中國之後開始仿造是在明朝中葉後(因西方人不願意將武器製造方法讓其他人知道,就如現在美國賣武器給台灣都將攻擊武器拿掉),南方沿海有歐洲商船沉沒,之後有人將商船的大砲打撈上岸(目前放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從大砲圖案可看出是東印度公司的船,才由中國工匠仿造製作紅夷大砲。
下禮拜接續打撈大砲的過程。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第八週課程提問-天主與妾

請同學事先於課程網頁中「課程內容」中下載課前閱讀資料,閱讀後進行提問。
http://ge2.tnua.edu.tw/guan-du/971ew/home04.html

第七週課程提問-

之前上課相關疑問,或是課前閱讀不解之處,請多多提問。(學期結束前每人至少提問三篇喔)

10/22課堂筆記

【如何做好課堂報告】
1.「心態」:首先,報告的內容和態度要能對和自己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和非主流的人有一種尊重和寬容的心,而且是發自內心的。
2.「重要性」:學會做好報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日後大家走出校園,會面臨到許多重重的關卡,每一次十分鐘的報告,可能就決定了日後一輩子的發展。
3.「對象」:報告的聽者是誰?他需要聽什麼?他要聽什麼?要學會如何掌握內容的重點和聽者的注意。
4.「方法」:以針對一本書做報告為例,大部份的同學並不一定都看過,所以同學報告時要先勾勒出一個大背景,例如這是什麼樣的書、作者的背景和其寫作的動機為何、整個故事的意義在哪裡,然後抽出書中吸引人的部份來介紹。就像藝術家一樣,無論是用畫筆或是音符還是肢體動作,並不是把所有元素或旋律都擺上去,而是要能從中萃取,把最美、最精彩和最關鍵的部份呈現給觀眾。

【讀書的方法】
大家應該跳脫以往劃線的唸書方法,不要只是知識性的閱讀,應該是要學習如何思考,一種批判性的思考,不要一味地相信書中所有的內容。讀一本書,不是只有吸收知識,更要學習如何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們讀完一本書時,把書本闔上,並忘記書中所有知識性的細節,問自己從這本書裡學到了什麼?書裡有何不足之處。如果想要有自我創新的能力,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

【從古地圖看歷史】
西方人在外探險,首要必須畫地圖。從一幅歐洲人所繪四百多年前的古地圖來看,我們可以說,對知識的掌握就可以主導歷史的進行。地圖上所繪的亞洲國家,也說明了他們也掌握了東方世界的發展。

【歐洲鐵砲傳入日本】
歐洲人到東方來主要是為殖民與拓展通商口岸,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居多,日本開放長崎,中國則是澳門。日本在大航海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要從16世紀談起。日本從16世紀開始接觸西方世界,是亞洲國家中較早的一個。歐洲的鐵砲從日本的種子島傳入,由於當時的日本處於戰國時代,鳥銃的出現使武士階級為之瓦解,日本在短時間內結束紛擾的諸侯割據而統一。至今每年都會舉辦「鐵砲祭」,紀念歐洲人所帶來的鳥銃,因為這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島主將女兒嫁給其中的一位葡萄牙人以換取製造鳥銃的技術。此後大量製造,極盛期高達有五十萬隻鳥銃,是當時全世界的第一。

【壬辰之亂】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極欲擴張領土,於1592年派20萬大軍攻打朝鮮,史稱壬辰之亂。位於京都方廣寺大佛西側的「耳塚」,是當年日本人攻據朝鮮時,將朝鮮萬人的耳朵割下運回日本,埋耳的所在。從此韓國人對日本人便一直存在著難解的仇恨情結。朝鮮求救於明朝,明朝與日本纏鬥數年,最後因豐臣秀吉的逝世,日本撤兵朝鮮結束戰爭,明朝也因而元氣大傷。為此,朝鮮非常感激明朝崇禎皇帝令他們免於亡國的危機,在明朝滅亡數年後,崇禎的年號甚至仍在朝鮮民間流用。
萬曆皇帝曾欲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這令他非常生氣。而豐臣秀吉卻仿明朝派使節至琉球、菲律賓和高山國(台灣)等地要求進貢。他於1593年寫給高山國一封招撫書,威脅高山國必須向日本朝貢。

【沈默的天主】
通常天主教道明會和方濟會的傳教士到日本傳教,會先在馬尼拉暫留,然後再到日本。天主教下有眾多的派會,他們有不同的特質,以耶穌會、道明會和方濟會為例,葡萄牙掌控的是耶穌會的傳教工作,而西班牙人則屬天主教的道明會和方濟會。道明會和方濟會號稱赤腳教派,主要傳教的對象是下階層窮苦的民眾,他們無論到哪裡,都會照顧窮人,協助當地民眾建立醫院、麻瘋病院。相對耶穌會的傳教士都是貴族出身的知識份子,傳教的對象大多為皇親貴族等上層階級的人。如利瑪竇到中國向明朝皇家傳播基督教信仰與西方思想。
1549年天主教隨著聖.沙勿略最早進入日本,在短短30幾年內,日本的天主教徒便有15萬人之多,但是1587年豐臣秀吉卻頒佈禁教令,禁止天主教在日本傳教。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繼位,當時聘用了一位英國人三普安針,英國人非天主教徒,這也意味著天主教勢力繼續地被打壓和驅逐。到了1612年,德川幕府再頒禁令,嚴格限制並驅逐天主教,亦限制朱印船貿易(即禁止船隻出海),日本開始鎖國。
為了禁教,針對教徒日本人發明了許多殘酷的刑罰,除了在十字架上施以火刑外,還有一種稱作”穴吊”的酷刑,就是將人綑成粽子狀,反吊起來,將頭倒掛在一個放滿排泄物等穢物的洞穴中,不見天日。從16世紀到19世紀末,日本教徒殉教者便約有600人左右。
由於日本的禁教,有大約七、八十萬的天主教徒不願離開日本也不放棄信仰,於是信仰活動轉為地下化。教徒為了掩飾和躲避迫害,便將天主教與佛教、神道教結合,在日常生活的用物或佛像上隱約地加入代表天主教的符號,如瑪麗亞觀音像的造型。教徒想方設法都要讓他們的信仰能在夾縫中求得延續,這種對宗教的渴望與熱忱,著實令人動容。

《沉默》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歷史小說,根據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Ferreira來書寫,他有個日本名字叫做澤野忠庵。Ferreira在1580年生於葡萄牙,20歲到為了傳教到澳門。當時耶穌會的人要到日本前要先去澳門的語言學校學習日文,所以Ferreria便先到澳門,1608年到日本長崎並開始傳教。1633年為躲避日本因禁教而驅逐教徒的政令,轉而從事地下的傳教活動,但仍遭到官方的追捕並施以酷刑,最後因承受不住”穴吊”的痛苦而叛教。天主教視殉教為無上的光榮,而Ferreria當時身為天主教在日本最高的領袖,他的叛教無異對教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在澳門的教徒極欲釐清真相,兩次派人潛入日本調查此事,但都為日本人發現逮捕及受酷刑,他們也全部叛教。Ferreira不但被迫娶妻,寺廟裡還出現澤野忠庵家族的資料。最後,Ferreira於1650年死在長崎。

●課堂補充資料
【鐵砲祭】-- http://www.furusato-tanegashima.net/event/event2008/tm-hi/zenkoku-hinawajuu.html
【南蠻屏風畫
】--「南蠻」指歐洲人。歐洲人在16世紀開始到日本傳教及做貿易,許多傳教士和商人大多聚集在長崎從事活動。具有高度裝飾性、風格獨特的繪畫開始流傳,稱之為「南蠻屏風畫」。其畫作內容描繪了當時港口與城市活絡的情形、外國人形貌,生動寫實,呈現歐洲船停泊港口,歐洲人在長崎活動,從事交易的情形。

【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教堂原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1637年建造完工,而於1835年遭祝融之災,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僅教堂前壁幸免於難。參考自澳門旅遊局:http://www.macautourism.gov.mo/cn/discovering/sightseeing_detail.php?catid=38
【踏繪】--日本人因為要追拿教徒,便將繪有聖母瑪麗亞或耶穌畫像的方塊磁磚,置於重要的十字路口讓路人踩踏,用以區辨是否為天主教徒。
【島原之亂】--島原地區天主教徒眾多,由於負苛沈重,民眾起而叛變,而主事者大多為教會中人,葡萄牙人也派船運送武器支援。後為日本政府所平定,對天主教更是痛恨,正式禁止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教活動。


《切支丹灯籠の信仰》,書名中的「切支丹」即是指Christian的舊教—天主教,內容介紹散在各處許多的石燈籠,其造型裡都隱藏著與天主教圖騰相關的符號,如十字架、三位一體的象徵…。
參考網站: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New~課堂延伸資料


●課堂補充資料

1.銅壺滴漏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91.htm
中國的西漢時代,已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銅壺滴漏」的計時儀器,這亦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定時器。 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
2.《上主的葡萄園——鄂西北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研究(1636~2005)》 康志杰著/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9/14/content_8876185.htm
書中介紹磨盤山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生存時間最長久的社區。明末天主教已經傳入,清朝雍正初年,耶穌會士在這裏建立了由教會統一管理的社區,以後在山區傳教的是法國遣使會和義大利方濟各會。經過歷史的沉澱,方圓150平方公里的磨盤山社區保存十多個信仰天主教的村落,村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依然與他們的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本書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方法對這一特殊的社區群體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中探尋天主教傳入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軌跡和各種特點。

10/8課堂筆記

黃一農老師主講-2008.10.08

【主動學習】
這學期作報告,黃一農老師很鼓勵同學們自發性的學習。他首先建議大家可以報告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巴拉圭」。他認為作報告不是包山包海,而是要學習去講一個故事,去找一條線。大家各自有自己的領域,雖然各自領域不一樣,但都要去嘗試學習去說一個故事,同學們可以用音符或是用畫筆,從裡面找到可以感動自己的元素,也嘗試去感動別人。
這堂課黃老師跟大家提到早期印地安人如何去接觸西方人的經過。他希望小組同學若想做這個題目可以和他談。他也願意提供資料給大家,如巴拉圭的議題他有圖文並茂的外文書,他希望同學主動學會去接觸中文以外的世界。
將來同學透過外語接觸其他文化的能力對一生很重要。學習是自己的事,若你不願意學習沒有人會逼你。像網路上有免費全文的百科全書,雖然時間比較早,但談一些例子可能很有幫助。不要害怕語言,才可以找到知識。像英文只是工具它可以幫助你學習很多東西。有很多事物是在自己的專業課程之外,這更要靠私下努力自修學習才足夠。

【認識多元文化】
像這門堂課「巴拉圭」,黃老師是在幫大家打開一扇門戶,而切入點是老師們認為有意義的事件。巴拉圭在幾百年的過程,南美和歐洲兩個社會發生非常密切的互動,一個是強勢文化一個是弱勢文化。這跟東西文化交流發生情況是相當不一樣的。
但是大家有機會認識這些南美內陸國家,若同學有機會認識他們的歷史認識他們的宗教和民主。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也提到如果男生對於這有點認識的話,像是外交替代役,假如到巴拉圭到當地大使館做替代役,你的世界會跟其他人不一樣,也許會對你的專業有很大的衝擊。
這門課的重點,同學不要將焦點放在知識本身,老師講的每個故事就只是帶領同學進入那個時空下,去體會那個地方那時空下不同社群發展的過程和他們的文化。這門課中老師會不斷釋放出東西,老師會協助同學自我學習,希望大家主動學習。期待這堂課可以建立與大家的互動。

【巴拉圭森林中遺失的城市】
西元1609年耶穌會士於巴拉圭(Paraguay)設立了保護區(Reductions),它在森林中的遺跡是很特別的,它是幾千人的小城市。Reductions的規劃有教堂、墳墓、花園,有寡婦與孤兒住宿的地方還有大廣場與宿舍區,也有傳教士居住的區域。這個叢林的城市是完全依照天主旨意運作的城市,長達一百多年。這邊的房子很高也很壯觀。我們接下來也會帶大家到印度的果阿有類似像這邊的天主教教堂。這叢林的教堂也像日本長崎被炸過的教堂痕跡,而且這教堂規模非常的大,大家可以想見有多少印地安人在這邊過著天主教式的生活。這邊的印地安人很漂亮長得可能很多是混血兒,因為大航海時代所有歐洲人到外地是無法帶女人出去的,一方面是生活環境太差,因跨越太平洋或大西洋都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死亡率非常高。所以通常沒有女性一起出航,也因此增加歐洲人與當地混血的機會。

黃老師在課程中舉出很多有IHS的物件圖片,到處都有這樣的圖像,包括澳門也有。他也詢問同學們IHS的代表意涵,老師期望課堂中的同學們,可以適時的回應。他認為在公共的場合有什麼想法要在適當的時間主動舉手。像是開會的時候,要選擇在最恰當的時間表示自己的意見。若當別人講的想法,與你的很相近,甚至你也可以表達的更好,但已經失掉了那個時間點了。芸如TA也同時補充IHS是耶穌希臘文(Ιesus)的前三個字母(e的希臘文大寫為H)。而黃老師表示它有很多層意思,也有說是由希臘文轉換而來的。它的答案很多,這個例題主要告訴大家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要期望所有事情只有唯一的答案。

【古代的時間系統】
老師提供的IHS圖像中有「日晷」這個測量時間的物件,它是在十六世紀就普遍於歐洲各個城市,他們有公共時間系統,這與中國很不同。大部分的人都說中國人沒有時間觀念,中國是在有火車站建立的時候才出現公共時間系統。因為每個火車站要有公共的標準時間,去因應火車發車時刻。中國也有時間系統,就像中國人重視生辰八字。而何謂八字?的確就是八個字,就是「年月日時」這四個每個都有干支(每個干支都有兩個字)。這樣互相配起來就有八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但要如何知道生辰八字呢?那時候中國沒有公共時間系統,但會有報更。但現代的大家不熟悉這樣的報時系統,像是三更半夜,中國古代將晚上分為五等分,但每個晚上都不一樣長,所以每個更都不一樣長。太陽升起與落日的時間都不同,像夏天與冬天的更不一樣,所以三更一定是半夜。
古代晚上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個「點」,古代城市有中樓與鼓樓,逢一更整的時候打鼓,逢點敲鐘,所以現在稱做「幾點鐘」,「點」與「鐘」是連在一起的。現在是24小時,古代分為12時辰,每一個時辰平分成兩半,所以每一半稱作「小時」(時辰除以二)。古代用銅壺滴漏,壺裡面裝水,有根管子在下面流出來,底下有水流到底下的桶子。下面的桶子,有人拿桿子,桿子下有浮桶,水滴到桶子就會浮起來,上有刻劃所以從流下的水就可以知道時間,所以叫「時刻」。這根桿子就是叫「箭」,光陰似箭就是指像這根「箭」。若以前的人要知道孩子生辰的時刻,要去當時的擇日館買定時刻香(決定時間的香,樣子像蚊香)上面有刻畫。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將香點著,等到今天黃昏伸手不見指紋時熄滅也就是黃昏時。隔天早上拿剩下的香到擇日館,那邊有標準的銅壺滴漏。那邊有每一年每一天黃昏的時間,藉由剩下的香來回推算小孩出生的時間。像是晚上,也是以早上日出可以見到自己的指紋時到時候再回推時間。

【保護區的厄運】
南美傳教士花這麼多時間在印地安人身上,是因為這些耶穌會的傳教士在做教內的宗教改革,希望創造理想的天主教世界,因為這是他們在歐洲做不到的。花時間讓一個歐洲人變成他們心中理想的天主教徒,遠比讓一個印地安人成為教徒要難的多。1750年西班牙與葡萄牙雙方在這塊土地上擴展殖民時有利益衝突,對於領土一事,產生了不少糾紛。他們訂了一個約來劃定疆界,這個劃分把巴拉圭河原先的七個本來屬於西班牙的保護區劃規給葡萄牙。雖然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相近但仍不相同,所以那邊的印地安人貝迫遷離原居所,否則就變為葡萄牙的臣民。印地安人對這件事十分不滿,耶穌會傳教士也很努力向教會爭取,但是最後仍無法改變條約。這個條約簽訂後,大約在1752年西班牙與葡萄牙有探勘隊要來執行這個命令。結果有68位印地安人武裝突擊了探勘隊。這消息傳到歐洲被誇張為至80,000人,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聯軍有3800人要來攻打1680個印地安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元1755年爆發了一場Guarani戰爭。印地安人的武力當然不敵聯軍,當時說好招服他們。但印地安人接受投降後卻遭到屠殺,總共死了1511名印地安人,而兩國聯軍死了8名。保護區(Reduction)的命運就這樣在以一場長達一小時半的屠殺後收場。此後耶穌會有了重大的變化,他們1767年被趕出美洲進而從世界各角落被驅逐直至幾十年才再起。當時約有564名耶穌會傳教士被趕出美洲,14個保護區有11萬的教友,而全中國傳教士最多時也不到100人,所以可見耶穌會花了很大的力量在經營。所以1773年耶穌會解散,到了1781年西班牙廢除馬德里條約但也無法改變這個保護區的命運。


●課程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趕快來報告囉~)
1.討論《上主的葡萄園》書中描述天主教教徒在中國的情況。
2.報告「巴拉圭」這個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它的基本資料與歷史等議題。
3.介紹中國古代的生辰八字與傳統的計時方式。

●課堂補充資料
《上主的葡萄園——鄂西北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研究(1636~2005)》
康志杰著/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9/14/content_8876185.htm
書中介紹磨盤山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生存時間最長久的社區。明末天主教已經傳入,清朝雍正初年,耶穌會士在這裏建立了由教會統一管理的社區,以後在山區傳教的是法國遣使會和義大利方濟各會。經過歷史的沉澱,方圓150平方公里的磨盤山社區保存十多個信仰天主教的村落,村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依然與他們的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本書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方法對這一特殊的社區群體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中探尋天主教傳入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軌跡和各種特點。

銅壺滴漏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91.htm
http://hk.geocities.com/yi_vin/time3.htm
http://tech.163.com/07/0601/02/3FSBO5II000926PT.html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關於第四週課後影片觀賞時間與地點

配合第四週課程進行課後影片觀賞,時間定於10月21日晚間1800至2030,地點於C104。請有興趣之同學,踴躍出席觀賞。

日期:10月21日(二)
時間:1800-2030
地點:C104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關於上課出席與請假相關事項

時近期中,各系專業課程逐漸加重,難免有通宵排練、熬夜製作或評鑑壓力等情況。同學若真無法到課出席,請記得與小組負責TA請假。MAIL或電話皆可。相互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請同學們配合,謝謝。
本課程之曠缺課相關事項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則最新修正條文(96/12/14)」規定辦理,規定條文如下:
【第三十七條】
學生因故請假,經核准者為缺課(含事假、病假等),未經准假或已逾假期而任意缺席者為曠課。缺課或曠課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缺曠課達該科目授課總時數三分之一(不含公假及產假)者,不得參加該科目學期考試,該科學期成績以零分計算。
二、前款扣考科目之學分數,達該學期修習科目學分總數二分之一者,勒令休學。
三、遲到、早退次數每達二次,以缺課一小時計。
四、除教育部事先專案指明不受限制外,凡請假缺課日數累積達該學期授課總時數達三分之一者,勒令休學(含學生出國期間)。
五、該學期曠課達四十五小時者,勒令退學。

【重要說明】:本課程總時數為36小時,三分之一為12小時。如真有緊急事件無法到課,請務必與小組負責TA請假,未請假者視為任意缺席之曠課。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東西交流與多元文化 作業規定 修正確定版20081008

黃教授希望同學能主動學習,課後多與老師互動討論,及考量同學反應作業負擔壓力略重,將原先「個人作業」部分簡化如下,請同學配合,謝謝。

一、個人作業(此部分請於課程部落格上完成)
1.12月12日之前交一篇主題報告(請針對課程內容相關主題討論或學習報告)

(請以回應意見方式上傳課程部落格中「主題報告」一文之下)


2.課程心得分享至少3篇(內容與字數不限)

(請以意見回應方式發表於各週「課程心得分享」一文之下)


3.課程提問至少3篇(課前或課後提問皆可)

(請以意見回應方式發表於各週「課程提問」一文之下)


4.回應文章至少3篇 (請就課程部落格中任一文章進行回應)

【為避免同學拖延於期末一次回應多篇,造成網頁擁擠,請於12月12日之前心得、提問、回應至少完成2篇,謝謝】
【原學習回饋單改以自由書寫方式,不限內容與形式,提供同學上課筆記使用】


二、小組作業
1.小組作業維持原本規定,請多與各負責TA聯繫討論。
2.請各組多發揮小組部落格功能,進行提問或討論。
3.期中報告題目,請盡量以黃教授上課提供之題目為主。
4.期末成果呈現,請盡早與各組負責TA排定討論時間。


作業獎勵
1.擔任小組組長者,給予加分。
2.被選為優良課程心得或提問者,給予加分。
3.主題報告撰寫優良者,給予加分。
4.小組部落格經營用心小組,給予加分。
5.經常於課程部落格留言與回應者,給予加分。
6.課堂發言與回應者,給予加分。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上課心得分享

課程部落格作業 -個人作業
上課心得分享請至少寫3篇
(請以意見回應方式發表於各週「課程心得分享」一文之下)

主題報告-至12/12止

課程部落格作業 -個人作業
12月12日之前於交一篇主題報告
針對課程內容相關之"主題討論"或"學習報告"
(請以回應意見方式上傳課程部落格中「主題報告」一文之下)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第四週提問

延續第三週提問內容!

請對於「巴拉圭森林中遺失的城市」上課內容作課前提問!

10/1課堂筆記

10/1課堂筆記
【放寬視野】
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以外,也要盡最大可能去充實文化內蘊,接觸各種不同層次的東西,才有機會作一點不一樣的事情。可從傳統中獲得靈感,或從別人的文化中發現不一樣的想法。

【大航海時代】
※歐洲到達亞洲2路線※
1.從大西洋到達亞洲->西班牙
2.從非洲到達中南半島->葡萄牙(荷蘭、英國通好望角至亞洲)
達到『世界貿易全球化』,除了貿易,亦有宗教理想。.

※ 訂定保教權協議※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世界發生大變化,為了避免西、葡這兩個天主教國家有利益衝突,教廷介入並給予兩國保教權,分別於1494年和1529年簽訂的 Tordesillas 和 Zaragoza 兩協議,將世界劃分為二,葡萄牙的勢力範圍為亞洲大陸、東印度群島、巴西和非洲,西班牙則為美洲、太平洋諸島和菲律賓等地。

※貿易物品※
印度的香料(歐洲極度需求)中國的茶葉、絲綢及瓷器,日本的銀。
當時的香料、茶葉等重量與黃金一樣貴重。
※天主教在亞洲※
早期由印度開始發展,1510年,葡萄牙佔領印度的臥亞(Goa),第二年進入麻六甲(使中國勢力降低),並將其勢力範圍伸入今印尼的香料群島 (Spice Islands)。
南亞、東南亞最先接觸西方,而後才是中國。1576年澳門成立主教區,管安南、中國部分。
1585年,企圖心強盛的耶穌會私下與教宗格雷高里十三世訂約,將中、日兩國劃為耶穌會專屬傳教特區(沙勿略為耶穌會派來中國最早期重要的傳教士),葡萄牙兼西班牙國王的菲力普二世(1580年因葡萄牙國王去世,按血緣繼承,為飛力普二世)得知耶穌會直接與教宗訂約非常生氣,認為嚴重侵害其做為葡萄牙王位繼承者的保教權,於是允許西班牙籍的托缽修士們(道明會、方濟會:向窮人傳教)由菲律賓進入日本(當時人口100多萬有75萬信徒)。因受不了西葡兩國限制傳教,教宗決定先後削減耶穌會在遠東的特權及其他教會,為求直接掌控所有的傳教工作,教廷於1622年成立傳信部,並取消先前給予一些傳教會的特權,因而對耶穌會在遠東的活動產生相當影響。
17世紀,法國路易十四成立自己的傳教部。派了耶穌會傳教士到了中國為康熙皇帝服務,從這裡可以看得到東西文化的互動。

【影片欣賞:大國崛起-海洋時代】
※關於葡萄牙和西班牙※
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500年前後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與歐、亞、非大陸繼續著商業往來,但他們的活動範圍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這是當時歐洲人筆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塊大陸——歐洲、亞洲和非洲,分別由三個信奉基督教的國王統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開。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聯繫、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對抗和爭鬥的歷史大幕。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葡萄牙※
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的。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兩千多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戰火連綿不斷,這塊土地曾先後被羅馬人、日爾曼人和摩爾人征服。
公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12和13世紀葡萄牙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而是人民的王國,葡萄牙的國王不僅受到貴族、也就是他的臣屬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強大的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但實現國家的強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資源十分匱乏,東面近鄰的綿綿戰火,又不斷侵擾著這塊貧瘠的土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在經歷了兩個世紀之後,也依然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船型的紀念碑,是1960年葡萄牙政府為紀念「航海家恩里克(也就是亨利王子)」逝世五百週年而建的,碑的正面寫著:「獻給恩里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後的境遇,正是在恩里克的帶領下,葡萄牙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當時的歐洲正從蒙昧的中世紀走出,發軔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學和人文的思想一點、一點地照亮了歐洲的天空。
就在恩里克王子12歲的時候,1406年,一本塵封了一千兩百多年的書籍的出版,引發了一場地理知識和觀念的革命,這就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這本書和希臘其他學者的許多作品一樣,在當時一度被世人遺忘。其間,在亞洲,這本書並沒有被遺忘。而在西歐,一直到1406年才在意大利被關注,從15世紀末期開始被印刷出版,才得到較為廣泛的流傳。儘管從今天看,托勒密繪製的世界地圖謬誤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極緊緊相連,除歐洲、亞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無邊際的海洋,赤道沒有動植物生存等等,但在當時,它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神話和道聽途說的遊記,仍然提供了許多較為可靠的地理信息。

在當時,14、15世紀的時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因為當時沒有冰箱。所以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壟斷,接著,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歐洲急於擺脫困境,不論是神聖的宗教,還是世俗的商業,都希望能找到強有力的措施來扭轉這種局面。在陸地上的軍事突圍失敗之後,焦躁不安的歐洲人開始到海洋尋求出路。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裡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與中國鄭和的混合艦隊相比,葡萄牙人的兩三條帆船微不足道,但是,憑著愛冒險的天性、對財富的渴望以及強大的宗教熱情,葡萄牙人終於衝破了中世紀歐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極限。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27年之後,葡萄牙航海事業的繼承者若昂二世國王,派迪亞士率三艘帆船繼續沿大西洋南下,
航行半年後,船隊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風暴,在被風暴裹挾、被動地向東南方漂泊了13個晝夜之後,迪亞士命令船隊掉頭北上,這時,他意外地發現: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的最南端。為紀念這次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迪亞士給這個海角取名「風暴角」。但若昂二世卻鄭重地將這個名字改為「好望角」。現在,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達夢寐以求的東方。商路即將打通,意味著財富的香料貿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的手中了。


※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收復失地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個世紀。到15世紀,格拉納達王國還處於穆斯林信徒摩爾人的統治之下。
1492年1月2日,在西班牙軍隊的猛烈攻擊下,摩爾人棄城投降。長達八個世紀的戰爭宣告結束。伊莎貝爾女王親吻了格拉納達的土地,與她的丈夫費爾南德國王一起進入阿爾漢布拉宮。隨著女王進入格拉納達的隊伍中,有一位等待女王召見的熱那亞人,他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克裡斯托夫·哥倫布。

從當時已經普遍傳播的地圓學說中,哥倫布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哥倫布相信,他的航海計劃能很快將歐洲人帶到東方,但是,在此前的六年中,哥倫布在葡萄牙卻一直遭受冷遇。若昂二世沒有接受哥倫布的建議,是因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主要是越過好望角,經過非洲再向東,尋求新的航路到達亞洲,從而和印度進行貿易。航海知識豐富的葡萄牙專家們認為:向西航行到達東方的實際距離,將遠遠超過哥倫布的預測。但正是葡萄牙專家這個正確的判斷,使葡萄牙王國喪失了一次歷史的機遇。1492年1月,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伊莎貝爾女王第三次召見了哥倫布。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嫉妒得紅了眼,但財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國王、貴族、商人們望而卻步。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用23年的時間締造了統一的西班牙,現在,她開始成為西班牙遠洋探險的總贊助人。

對於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和條約,這就好像在合唱中當頭的是領唱一樣,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權還是屬於王室的。1492年4月17日,雙方簽訂協議,國家的意志同航海家的願望最終結合在了一起。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一切財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並一概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陸地,就是今天位於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從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雖然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但事實上,他到達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
因為哥倫布的誤判,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擁有了一個同他們毫不相干的名字——印地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感覺他們彷彿是亞洲的遠方親戚。就在哥倫布出發的這一年,人類最早的地球儀製作完成了,在這個地球儀上,屬於美洲大陸的這個位置還是一片大海。

在那個時代,關於大海的理論認為,大海不是開放的,人們都認為大海屬於它的發現者,毫無疑問,是葡萄牙人發現了它。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談判,1494年6月7日,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這個小鎮簽署條約:在地球上劃一條線,然後像切西瓜一樣把地球一分兩半。葡萄牙拿走了東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懷裡。從當時繪製的這幅油畫上看,討價還價的過程異常激烈,但事實上,精確的計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與歐洲以外的大陸才剛剛有了一點點接觸,還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這個地球究竟有多大。這個條約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意義在於確立了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這一趨勢在後來的柏林條約中達到了頂峰,歐洲各國坐在一起將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雛形。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開始全球擴張始於這個條約。

1498年5月,經過四年的生死考驗,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這也正是七十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展示天國德威的地方。
與鄭和不同,葡萄牙人這次帶來的不只是友好的問候,當印度人問他們到來的目的時,達·伽馬很簡練地回答說:「基督徒,香料」。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恩裡克王子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歐洲航海家幾十年知識和勇氣的積累開始轉化為耀眼的財富。

面對葡萄牙在東方的成功,西班牙再次出發。1519年9月20日,又一個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麥哲倫,帶著5艘船和265名船員,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無疑是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它的意義甚至可以和人類離開地球登上月球相比,所不同的是,當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邁出那一步的時候,他知道全世界至少有七億人正在為他喝彩。但450年前的麥哲倫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歷經1080個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後,1521年9月5日,就在這個宏偉的教堂裡,18位環繞地球的倖存者手擎點亮的蠟燭,為在這次史詩般的偉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禱,其中包括他們在菲律賓被殺的船長麥哲倫。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到16世紀下半葉,曾經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世界性的演出中開始謝幕。流水一般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結局只能是不斷重複的無奈和失敗。

【課程相關議題】(小組或個人搶著研究囉)
1. Borneo婆羅洲:華人(客家人)成立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並超過100多年。(老師提供相關書籍)
2. 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紐):主要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
3. TIMOR帝汶:東帝汶,印尼、葡萄牙、聯合國都扮演些腳色,信奉天主教。
4. 音樂家江文也先生:待過大陸、日本,在大時代中迷失中迷失自己。

【TA小補充】
IHS即是耶穌會標記,是採用耶穌希臘文(Ιesus)的頭三個字母(e的希臘文大寫為H)。同JHS。見天主教字典,查詢JHS,有各種解釋。http://www.21music.org/NEW/BLESSING/dict/I.htm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一個創作人的堅持~佳文分享

Dear all
之前黃老師第一堂課分享了他的生命經驗,讓許多大一的同學思索起未來的規劃還有方向。
提供這則小文章,讓大家看看同樣是創作者的王小棣他的生命故事~

《波麗士大人》導演 王小棣 堅持前行,是離進步最短的距離 ~摘自《30雜誌》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345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9/24課堂筆記

【大樹理論】
每個成熟的領域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樹,無論是美術、音樂、舞蹈還戲劇,你在這大樹下就宛如一棵小苗,樹那樣高大,枝葉繁茂,你要接觸到屬於自己的陽光並不容易。但是在兩棵大樹中間,也許有機會可以找到自己生長的空間。我們嚐試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跨越自己領域的邊界,不要只侷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而是要不斷地幫自己找到機會去跨出這個界限,去接觸別的領域,去學習他領域的思考方式來看問題,然後再回饋到自己的領域裡。「通識教育」就是很好的機會,幫助同學在各種topic學習的過程中,想辦法去思索自己領域以外的內涵。

【各週課程簡介】
第一堂是要和大家來勾勒大航海時代。起緣於兩個小國家-葡萄牙與西班牙,接下來是荷蘭和英國,之後是法國、德國…,一個個強國接續興起。這門課就是要和大家共同來探索和思考這500年來西方如何來主導世界,藉著這段歷史,我們學到什麼教訓,可以幫助我們來面對世界。
歐洲人往外擴張除了追尋商業利益及財富外,最重要的就是宗教的因素。因為歐洲天主教的腐敗,當傳教士到達南美後,便希望在這裡能建立一個理想的天主教。台灣唯一在南美的邦交國—巴拉圭,傳教士竟然在那兒的叢林裡,建立了他們理想中的天主教世界。老師將在課程中,帶大家到巴拉圭叢林裡去探索一個個隱藏其中,現已廢棄的上帝之城。
接下來要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裡,跨越時空的限制,去看在不同異文明中,接觸、踫撞與融合的過程,我們要學習去面對與我們不同的文化。之後我們要談的是日本,它深受西方文化與衝擊。16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接觸到大量的歐洲文明,傳教士也進入日本,但後來日本禁教,其中有些傳教士不願被驅逐出境,而潛入地下化明為暗,進而與日本神道教結合,產生一個新的宗教。日後我們將在課堂中述說他們相關的故事,大家也可以參考一本名為《沈默》小說。
再下來場景要到中國。傳教士發現在亞洲要受人尊重,必須先得到中國人的認同,因為當時中國文化是亞洲最強勢的文化,因此傳教士為想吸引上層社會的注意,他們便嚐試將西方的物質文明帶入中國。當時的中國處於動亂的時代,政府很需要武器的支援,因此傳教士將紅夷大炮引進中國。由於武器的傳入,改變了中國戰場的型態,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未來的課程中,我將帶大家到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去看古代中國的大炮,從一門門的大炮去追索影響深遠的歷史。
在西方紅夷大炮傳入中國的大時代中,有位小女子姓紳,她18歲時嫁給了一位52歲的進士當妾。這是一個天主教的家庭,女子嫁入為妾,違反了天主教的十誡,所以這是個祕密的婚姻。她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必須嚐試要去面對整個時代的改變。一個女子她必須承擔中西兩個文明第一次接觸時,文化間的矛盾與衝突。所以這是個極為動人的故事。
再來就是談大航海時代的第二段,葡萄牙與西班牙開始喪失其在東方的優勢,歐洲新教的國家開始挑戰他們的勢力。在東亞的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英國及荷蘭的勢力開始進入這個區域,包括台灣。我將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台灣這段歷史,談談在大航海時代裡,台灣扮演了什麼角色。
荷蘭語中有閩南語的發音,許多閩南文化也出現在荷蘭,為何呢?荷蘭佔領印尼時,建立了一個商業霸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其勢力直至十九世紀中才結束。在印尼的許多華人隨著荷蘭人的撤離回到荷蘭,因此也將閩南文化一起帶去。這堂課希望同學們對歷史有個縱身的體會。
1653年有艘船從巴達維雅出發到大圓,運送大量的鹿皮及蔗糖到日本去,但船上全員卻失蹤了13年。我們將藉由這個故事告訴大家,17世紀東亞的世界為何,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接下來我們會談到印度,有個名為「臥亞」的地方,在這裡可以見到四、五百年前各式的教堂,可謂是第一批的世界遺產。在這裡也可感受歐洲與亞洲五百年來的文化融合,及東、西方文明的互動。
之後會談西藏。1630年古格王國在一夕間消失,1985年這個都城重新被發現,城中有大量的彩色壁畫完整保留。現在這裡是喇嘛教盛行的地區,但是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只紙糊的面具,上面的文字卻是葡萄牙文。這個考古文物隱含著什麼故事呢?
天主教傳教士在亞洲的日本和中國都曾遭到驅離,而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中國禮儀之爭。由於禁止教徒祭拜祖先和孔子,為此康熙皇帝和羅馬教皇多次協商,但最後破局。所以有些人為了傳教,不再返回家園,永遠留在中國努力。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探索。
另有一位傳教士決定回去歐洲,他卻研究中國古代經典,想辦法要去解開東方與西方文化衝突的癥結。他請了一位姓胡的中國人同行,胡先生滿懷理想去歐洲,卻因文化的衝突被關在巴黎的瘋人院,最後衣衫襤褸地回到中國。這個故事帶給我們何種啟示,何謂「文化衝擊」?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
600年前鄭和下西洋,我們可以來看看當時的海洋世界為何?告訴大家1822年發生何事? 一艘當時號稱中國的鐵達尼號載了2000名乘客到南洋,巨輪的沈沒,史書中竟無任何的記載…。此時的華人大批移民到南洋,同時期另一批人跨越黑水溝來到台灣。這兩批人他們的命運為何?
接下來到歐洲,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如何追求權力?當時的人如何在茫茫大海中掌握位置?再進而談到英國的崛起。1793年英國派了使節團來到中國,在那個沒有攝影機的年代,有位職業的水彩畫家,畫了一千多幅的畫,用圖像的方式來記錄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我們將可透過圖像、文字以及批判思考的方式,重新還原歷史真象,一種雙方各自表述的過程。何謂歷史?歷史如何被創造?我們將會藉著一個故事來探討。
最後的故事要談要可怕的病毒—天花。天花肆虐人類數千年,中國為此發明了人痘,它如何傳到西方,最後又如何促成牛痘的出現?都是我們會談到的課題。我們要如何去面對一個病毒?這是目前各國發展的重點,也就是要努力地延續人類的生命。但我們也要去反思為何人類耗盡地球的資源,就只為了要延長人類的壽命。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與亞洲】
大航海時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羅卡角 (Cabo da Roca) 是歐洲最南最西的一個地方,在某個角度來說,大航海時代即是由此出發。海洋的時代,國家的地理位置即決定了它的發展。葡萄牙扼住了地中海,亦是歐洲往南到亞洲的必經之地。羅卡角位於葡萄牙境內,該地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寫著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的名句:「陸止於此,海始於斯。」對於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他們敢於挑戰與跨越未知的世界,這是他們成功的地方。這種企圖心也是這數百年來西方何以能主導這個世界的原因。
在那個無人知曉世界為何的年代裡,西班牙人跨過大西洋到美洲,再穿越太平洋到亞洲;葡萄牙人則往南跨過好望角前進亞洲,到達印度及東南亞,往北在澳門建立據點,再到台灣及日本。當時台灣的周圍海域包括太平洋沿岸及台灣海峽是個繁忙的國際航路。
台灣的未來在哪裡?對台灣而言,其日後的發展契機在南方,從菲律賓到印尼之間有上萬個島嶼,人口與礦產資源豐富。以在台的外藉新娘為例,她們多來自這些地方,而我們卻以自己的本位主義來對待她們,使她們無法融入這個社會,在台灣處於中下階層的地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台灣的現況,我們必須接受,而且我們要從這裡找到台灣未來的新契機。
東南亞的人口、土地和資源蘊藏豐富,且大都尚未開發,亞洲有許多國家都已看到契機而紛紛進入,而我們有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優勢,即來自這些區域的外藉新娘比例最高,她們的下一代或可是台灣在這裡發展的主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未來在東南亞的發展,應當會有無限的優勢和契機。
這門課老師希望大家能夠學習如何面對多元文化,尊重其他的文化。也希望大家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去批判和思考,要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不要總是跟著書本及媒體走,學會對任何事情都要抱著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重要公告-請提早進教室唷!!

因黃老師上課內容十分充實,每次都讓大家有沒辦法聽完的小遺憾。
所以10/1(三)起,請大家10:20先進教室,讓我們把握時間讓黃老師分享更多精采的故事和課程!
請同學們大家提醒大家,謝謝。

闗於世界觀~網路流傳版2


台灣媒體報導下的新聞世界



北京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美國人的世界觀
(以上圖片內容皆摘自網路轉寄信,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網誌立場)

世界觀圖片又來囉!網路上流傳著這些世界觀的圖片,放上來讓大家思考思考。

為什麼會有這些世界觀的形成?

是誰在形塑這些世界觀?

那麼你的世界觀又是怎樣的呢?

歡迎大家上來寫出你的想法唷!也可以畫出你的世界觀跟大家分享分享。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Dear all

這堂課後有許多同學提問,國際觀要如何養成? 這個答案真的很廣呢!
林佳TA提供大家一個網站,上去逛逛,找找屬於你的答案吧!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參與國際事務
http://www.nyc.gov.tw/chinese/all_in1/01_overview.php?MainID=4

闗於世界觀~網路流傳版


台灣人的世界觀(本圖片摘自網路轉寄信,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網誌立場)

這週課堂上黃老師問了大家的國際觀,TA讓大家稍稍輕鬆一下。看看網路上流傳的小圖片,幽默之餘,也做個小小省思吧!

留言訣竅

1.針對你要提回應的文章點選「意見」



2.至留言區

3.點選「名稱」




4.在「名稱」處留下"系級、學號、姓名"
(網址欄位省略)
→按下「發表你的意見」
發表後再確認是否發布成功!這樣就OK囉!^^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第三週課程提問&留言方式

親愛的同學們
上了兩次黃老師的課程,先看看下次課程內容「巴拉圭森林中遺失的城市」吧!
http://ge2.tnua.edu.tw/guan-du/971ew/home04.html (請下載閱讀)

對這堂課的內容有什麼問題,歡迎在這邊提問。
請在這篇文章後繼續貼文!謝謝囉~

點選「意見」→選第三個「名稱」留下你的系級與名字(不要填網址的空格)→寫下提問→發布文章

就OK囉!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部落格開張囉~

親愛的同學們
「多元文化與東西交流」課程的部落格開張啦!
還沒上來逛逛與留言的同學,趕緊上來吧!
記得多多善用這個平台和TA或同學互相討論喔~
~TA們在這兒等你唷^-^

Q&A時間

親愛的同學們
照過來唷!如果你還不太清楚這門課的小小規則,就讓課後Q&A來替大家做個解答吧!
也歡迎大家有任何問題隨時在下課的時候來找TA們聊聊,我們會儘快給大家答覆唷~

課前的上網提問要在哪裡問?
請在課程部落格該週課前提問文章下回應提問

提問要以什麼樣的名義.是個人還是小組?
個人名義請用真名與學號喔

課程部落格式只要有一個人去寫代表小組的意思就好了嗎?
小組部落格由小組討論可輪流寫或是由一人統一寫皆可

若自己有跟小組討論不同的想法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另外寫嗎?這樣分數是加到組上還是個人?
當然歡迎提出不同意見與討論,個人不同想法部分可以在課程部落格上該週心得分享文章下回應分享,分數當然是個人的~

期末的成果發表會有沒有要特別準備什麼?還是就平常打上去的文章就可以了?
期末是課程重點,請與TA密切聯繫~TA們會帶領大家討論,讓每個小組完成獨一無二的期末成果^0^

小組的表現才是分數最大宗的來源嗎?
請參考第一堂課發的修課須知,或是上關渡講座課程網頁有詳細說明
http://www.cin0329.url.tw/webok/home02.html

心得留言是要留在部落格上嗎?
「個人」的心得分享請留在「課程部落格」上,「小組」的留言可以在「各小組部落格」上討論或發表。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9/17課堂筆記

東西交流與多元文化 9/17課程筆記 by 課程TA
【跨界學習視野更廣】
黃一農老師分享他從物理領域跨越至天文,後來轉向歷史研究的求學經歷。多重的跨界學習讓他的生涯有了不同於一般人的視野。他以個人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們,「人生有無限的可能, 只要勇敢去面對, 都能有一番成就」。
從小就喜歡數理的黃老師, 不僅大學讀的是物理系, 畢業後出國也在物理的領域中繼續深造。從來不曾想過會改變. 然而人不從人願, 就在邁向博士資格考的階段, 失敗的挫折讓他在專業領域上轉向了天文物理。最後取得天文物理的博士學位. 之後卻又在因緣際會下, 走進了文史的研究領域, 成了一位研究和教授歷史的學者。他同時期許同學們永遠要有自己的夢想, 為自己的人生劃下不斷的驚嘆號。他認為夢想不一定是空想, 只要努力去追尋, 或可有實現的一天. 老師不但舉自身為例, 也為後輩學子創造夢想成真的可能和機會。
憑著對此的熱情和用心, 說服捐款人願意出資提供獎學金, 幫助家境困窘的學生也能在經濟無虞下, 同樣有做夢的機會。

【走出專業迷思】
黃老師期望同學們能夠走出專業的迷思: 在同儕裡引領群雄, 就是要比人多點不一樣。他認為同學們能進到北藝大, 基本上在專業知識和能力上都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要比人強, 必須在已有的專業外, 多一些不同的知識。他坦言現今的領導趨勢是要學會用人,而非單靠專才卻僅能為人所用。今日成功的條件是需要具有vision ,passion與action的。對世界有了較寬廣的視野, 才能跳脫專業狹隘的範圍, 進而可以擠身領導的地位. 他更強調通識課程不是營養學分, 而是專業知識外重要和必要的知識內涵, 大家一定要特別重視它。

【做自己的狀元】
「行行出狀元」這句流傳甚久的俗語,黃老師倒是有新的解讀。「行行出狀元,但一行只有一位狀元」。要如何讓自己能一嶄頭角呢?
他提出了「大樹理論」,正如同大樹下的幼苗要如何能夠在綠蔭遮天的樹幹下獲得伸展的機會?這對於剛要進入專業領域的新鮮人來說可是個重要的課題。他建議同學們勇於夢想,藉由吸取他人的態度與做事方法開創新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做自己的狀元。
這堂課內容的重點不在歷史年代裡人事物的陳述, 而是希望在每個主題下, 透過一個個的故事, 能夠對東西不同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與探討, 更希望同學們能夠跟我有所互動, 一起進入這個不一樣的歷史領域裡。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第一週課程課後心得分享

聽完第一週黃教授充滿熱情與感動的生命經驗分享,相信同學們也都有所體會。請回應此文,分享課後的心得與想法。請記得在文章最後加上系級姓名與學號喔~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第二週課前提問

請同學下載閱讀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與亞洲上課講義:http://ge2.tnua.edu.tw/guan-du/971ew/home04.html並且提問。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