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第八週課程提問-天主與妾

請同學事先於課程網頁中「課程內容」中下載課前閱讀資料,閱讀後進行提問。
http://ge2.tnua.edu.tw/guan-du/971ew/home04.html

第七週課程提問-

之前上課相關疑問,或是課前閱讀不解之處,請多多提問。(學期結束前每人至少提問三篇喔)

10/22課堂筆記

【如何做好課堂報告】
1.「心態」:首先,報告的內容和態度要能對和自己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和非主流的人有一種尊重和寬容的心,而且是發自內心的。
2.「重要性」:學會做好報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日後大家走出校園,會面臨到許多重重的關卡,每一次十分鐘的報告,可能就決定了日後一輩子的發展。
3.「對象」:報告的聽者是誰?他需要聽什麼?他要聽什麼?要學會如何掌握內容的重點和聽者的注意。
4.「方法」:以針對一本書做報告為例,大部份的同學並不一定都看過,所以同學報告時要先勾勒出一個大背景,例如這是什麼樣的書、作者的背景和其寫作的動機為何、整個故事的意義在哪裡,然後抽出書中吸引人的部份來介紹。就像藝術家一樣,無論是用畫筆或是音符還是肢體動作,並不是把所有元素或旋律都擺上去,而是要能從中萃取,把最美、最精彩和最關鍵的部份呈現給觀眾。

【讀書的方法】
大家應該跳脫以往劃線的唸書方法,不要只是知識性的閱讀,應該是要學習如何思考,一種批判性的思考,不要一味地相信書中所有的內容。讀一本書,不是只有吸收知識,更要學習如何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們讀完一本書時,把書本闔上,並忘記書中所有知識性的細節,問自己從這本書裡學到了什麼?書裡有何不足之處。如果想要有自我創新的能力,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

【從古地圖看歷史】
西方人在外探險,首要必須畫地圖。從一幅歐洲人所繪四百多年前的古地圖來看,我們可以說,對知識的掌握就可以主導歷史的進行。地圖上所繪的亞洲國家,也說明了他們也掌握了東方世界的發展。

【歐洲鐵砲傳入日本】
歐洲人到東方來主要是為殖民與拓展通商口岸,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居多,日本開放長崎,中國則是澳門。日本在大航海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要從16世紀談起。日本從16世紀開始接觸西方世界,是亞洲國家中較早的一個。歐洲的鐵砲從日本的種子島傳入,由於當時的日本處於戰國時代,鳥銃的出現使武士階級為之瓦解,日本在短時間內結束紛擾的諸侯割據而統一。至今每年都會舉辦「鐵砲祭」,紀念歐洲人所帶來的鳥銃,因為這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說,島主將女兒嫁給其中的一位葡萄牙人以換取製造鳥銃的技術。此後大量製造,極盛期高達有五十萬隻鳥銃,是當時全世界的第一。

【壬辰之亂】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極欲擴張領土,於1592年派20萬大軍攻打朝鮮,史稱壬辰之亂。位於京都方廣寺大佛西側的「耳塚」,是當年日本人攻據朝鮮時,將朝鮮萬人的耳朵割下運回日本,埋耳的所在。從此韓國人對日本人便一直存在著難解的仇恨情結。朝鮮求救於明朝,明朝與日本纏鬥數年,最後因豐臣秀吉的逝世,日本撤兵朝鮮結束戰爭,明朝也因而元氣大傷。為此,朝鮮非常感激明朝崇禎皇帝令他們免於亡國的危機,在明朝滅亡數年後,崇禎的年號甚至仍在朝鮮民間流用。
萬曆皇帝曾欲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這令他非常生氣。而豐臣秀吉卻仿明朝派使節至琉球、菲律賓和高山國(台灣)等地要求進貢。他於1593年寫給高山國一封招撫書,威脅高山國必須向日本朝貢。

【沈默的天主】
通常天主教道明會和方濟會的傳教士到日本傳教,會先在馬尼拉暫留,然後再到日本。天主教下有眾多的派會,他們有不同的特質,以耶穌會、道明會和方濟會為例,葡萄牙掌控的是耶穌會的傳教工作,而西班牙人則屬天主教的道明會和方濟會。道明會和方濟會號稱赤腳教派,主要傳教的對象是下階層窮苦的民眾,他們無論到哪裡,都會照顧窮人,協助當地民眾建立醫院、麻瘋病院。相對耶穌會的傳教士都是貴族出身的知識份子,傳教的對象大多為皇親貴族等上層階級的人。如利瑪竇到中國向明朝皇家傳播基督教信仰與西方思想。
1549年天主教隨著聖.沙勿略最早進入日本,在短短30幾年內,日本的天主教徒便有15萬人之多,但是1587年豐臣秀吉卻頒佈禁教令,禁止天主教在日本傳教。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繼位,當時聘用了一位英國人三普安針,英國人非天主教徒,這也意味著天主教勢力繼續地被打壓和驅逐。到了1612年,德川幕府再頒禁令,嚴格限制並驅逐天主教,亦限制朱印船貿易(即禁止船隻出海),日本開始鎖國。
為了禁教,針對教徒日本人發明了許多殘酷的刑罰,除了在十字架上施以火刑外,還有一種稱作”穴吊”的酷刑,就是將人綑成粽子狀,反吊起來,將頭倒掛在一個放滿排泄物等穢物的洞穴中,不見天日。從16世紀到19世紀末,日本教徒殉教者便約有600人左右。
由於日本的禁教,有大約七、八十萬的天主教徒不願離開日本也不放棄信仰,於是信仰活動轉為地下化。教徒為了掩飾和躲避迫害,便將天主教與佛教、神道教結合,在日常生活的用物或佛像上隱約地加入代表天主教的符號,如瑪麗亞觀音像的造型。教徒想方設法都要讓他們的信仰能在夾縫中求得延續,這種對宗教的渴望與熱忱,著實令人動容。

《沉默》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歷史小說,根據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Ferreira來書寫,他有個日本名字叫做澤野忠庵。Ferreira在1580年生於葡萄牙,20歲到為了傳教到澳門。當時耶穌會的人要到日本前要先去澳門的語言學校學習日文,所以Ferreria便先到澳門,1608年到日本長崎並開始傳教。1633年為躲避日本因禁教而驅逐教徒的政令,轉而從事地下的傳教活動,但仍遭到官方的追捕並施以酷刑,最後因承受不住”穴吊”的痛苦而叛教。天主教視殉教為無上的光榮,而Ferreria當時身為天主教在日本最高的領袖,他的叛教無異對教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在澳門的教徒極欲釐清真相,兩次派人潛入日本調查此事,但都為日本人發現逮捕及受酷刑,他們也全部叛教。Ferreira不但被迫娶妻,寺廟裡還出現澤野忠庵家族的資料。最後,Ferreira於1650年死在長崎。

●課堂補充資料
【鐵砲祭】-- http://www.furusato-tanegashima.net/event/event2008/tm-hi/zenkoku-hinawajuu.html
【南蠻屏風畫
】--「南蠻」指歐洲人。歐洲人在16世紀開始到日本傳教及做貿易,許多傳教士和商人大多聚集在長崎從事活動。具有高度裝飾性、風格獨特的繪畫開始流傳,稱之為「南蠻屏風畫」。其畫作內容描繪了當時港口與城市活絡的情形、外國人形貌,生動寫實,呈現歐洲船停泊港口,歐洲人在長崎活動,從事交易的情形。

【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教堂原由一名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1637年建造完工,而於1835年遭祝融之災,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僅教堂前壁幸免於難。參考自澳門旅遊局:http://www.macautourism.gov.mo/cn/discovering/sightseeing_detail.php?catid=38
【踏繪】--日本人因為要追拿教徒,便將繪有聖母瑪麗亞或耶穌畫像的方塊磁磚,置於重要的十字路口讓路人踩踏,用以區辨是否為天主教徒。
【島原之亂】--島原地區天主教徒眾多,由於負苛沈重,民眾起而叛變,而主事者大多為教會中人,葡萄牙人也派船運送武器支援。後為日本政府所平定,對天主教更是痛恨,正式禁止天主教在日本的傳教活動。


《切支丹灯籠の信仰》,書名中的「切支丹」即是指Christian的舊教—天主教,內容介紹散在各處許多的石燈籠,其造型裡都隱藏著與天主教圖騰相關的符號,如十字架、三位一體的象徵…。
參考網站: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New~課堂延伸資料


●課堂補充資料

1.銅壺滴漏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91.htm
中國的西漢時代,已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銅壺滴漏」的計時儀器,這亦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定時器。 銅壺呈圓筒狀,近底部有一個漏嘴,壺蓋有小孔插著刻有度數的木箭。當壺水從漏嘴流出,木箭便會下降,從而指示出當時的時刻。
2.《上主的葡萄園——鄂西北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研究(1636~2005)》 康志杰著/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9/14/content_8876185.htm
書中介紹磨盤山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生存時間最長久的社區。明末天主教已經傳入,清朝雍正初年,耶穌會士在這裏建立了由教會統一管理的社區,以後在山區傳教的是法國遣使會和義大利方濟各會。經過歷史的沉澱,方圓150平方公里的磨盤山社區保存十多個信仰天主教的村落,村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依然與他們的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本書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方法對這一特殊的社區群體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中探尋天主教傳入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軌跡和各種特點。

10/8課堂筆記

黃一農老師主講-2008.10.08

【主動學習】
這學期作報告,黃一農老師很鼓勵同學們自發性的學習。他首先建議大家可以報告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巴拉圭」。他認為作報告不是包山包海,而是要學習去講一個故事,去找一條線。大家各自有自己的領域,雖然各自領域不一樣,但都要去嘗試學習去說一個故事,同學們可以用音符或是用畫筆,從裡面找到可以感動自己的元素,也嘗試去感動別人。
這堂課黃老師跟大家提到早期印地安人如何去接觸西方人的經過。他希望小組同學若想做這個題目可以和他談。他也願意提供資料給大家,如巴拉圭的議題他有圖文並茂的外文書,他希望同學主動學會去接觸中文以外的世界。
將來同學透過外語接觸其他文化的能力對一生很重要。學習是自己的事,若你不願意學習沒有人會逼你。像網路上有免費全文的百科全書,雖然時間比較早,但談一些例子可能很有幫助。不要害怕語言,才可以找到知識。像英文只是工具它可以幫助你學習很多東西。有很多事物是在自己的專業課程之外,這更要靠私下努力自修學習才足夠。

【認識多元文化】
像這門堂課「巴拉圭」,黃老師是在幫大家打開一扇門戶,而切入點是老師們認為有意義的事件。巴拉圭在幾百年的過程,南美和歐洲兩個社會發生非常密切的互動,一個是強勢文化一個是弱勢文化。這跟東西文化交流發生情況是相當不一樣的。
但是大家有機會認識這些南美內陸國家,若同學有機會認識他們的歷史認識他們的宗教和民主。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也提到如果男生對於這有點認識的話,像是外交替代役,假如到巴拉圭到當地大使館做替代役,你的世界會跟其他人不一樣,也許會對你的專業有很大的衝擊。
這門課的重點,同學不要將焦點放在知識本身,老師講的每個故事就只是帶領同學進入那個時空下,去體會那個地方那時空下不同社群發展的過程和他們的文化。這門課中老師會不斷釋放出東西,老師會協助同學自我學習,希望大家主動學習。期待這堂課可以建立與大家的互動。

【巴拉圭森林中遺失的城市】
西元1609年耶穌會士於巴拉圭(Paraguay)設立了保護區(Reductions),它在森林中的遺跡是很特別的,它是幾千人的小城市。Reductions的規劃有教堂、墳墓、花園,有寡婦與孤兒住宿的地方還有大廣場與宿舍區,也有傳教士居住的區域。這個叢林的城市是完全依照天主旨意運作的城市,長達一百多年。這邊的房子很高也很壯觀。我們接下來也會帶大家到印度的果阿有類似像這邊的天主教教堂。這叢林的教堂也像日本長崎被炸過的教堂痕跡,而且這教堂規模非常的大,大家可以想見有多少印地安人在這邊過著天主教式的生活。這邊的印地安人很漂亮長得可能很多是混血兒,因為大航海時代所有歐洲人到外地是無法帶女人出去的,一方面是生活環境太差,因跨越太平洋或大西洋都要三、四個月的時間,死亡率非常高。所以通常沒有女性一起出航,也因此增加歐洲人與當地混血的機會。

黃老師在課程中舉出很多有IHS的物件圖片,到處都有這樣的圖像,包括澳門也有。他也詢問同學們IHS的代表意涵,老師期望課堂中的同學們,可以適時的回應。他認為在公共的場合有什麼想法要在適當的時間主動舉手。像是開會的時候,要選擇在最恰當的時間表示自己的意見。若當別人講的想法,與你的很相近,甚至你也可以表達的更好,但已經失掉了那個時間點了。芸如TA也同時補充IHS是耶穌希臘文(Ιesus)的前三個字母(e的希臘文大寫為H)。而黃老師表示它有很多層意思,也有說是由希臘文轉換而來的。它的答案很多,這個例題主要告訴大家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不要期望所有事情只有唯一的答案。

【古代的時間系統】
老師提供的IHS圖像中有「日晷」這個測量時間的物件,它是在十六世紀就普遍於歐洲各個城市,他們有公共時間系統,這與中國很不同。大部分的人都說中國人沒有時間觀念,中國是在有火車站建立的時候才出現公共時間系統。因為每個火車站要有公共的標準時間,去因應火車發車時刻。中國也有時間系統,就像中國人重視生辰八字。而何謂八字?的確就是八個字,就是「年月日時」這四個每個都有干支(每個干支都有兩個字)。這樣互相配起來就有八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但要如何知道生辰八字呢?那時候中國沒有公共時間系統,但會有報更。但現代的大家不熟悉這樣的報時系統,像是三更半夜,中國古代將晚上分為五等分,但每個晚上都不一樣長,所以每個更都不一樣長。太陽升起與落日的時間都不同,像夏天與冬天的更不一樣,所以三更一定是半夜。
古代晚上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個「點」,古代城市有中樓與鼓樓,逢一更整的時候打鼓,逢點敲鐘,所以現在稱做「幾點鐘」,「點」與「鐘」是連在一起的。現在是24小時,古代分為12時辰,每一個時辰平分成兩半,所以每一半稱作「小時」(時辰除以二)。古代用銅壺滴漏,壺裡面裝水,有根管子在下面流出來,底下有水流到底下的桶子。下面的桶子,有人拿桿子,桿子下有浮桶,水滴到桶子就會浮起來,上有刻劃所以從流下的水就可以知道時間,所以叫「時刻」。這根桿子就是叫「箭」,光陰似箭就是指像這根「箭」。若以前的人要知道孩子生辰的時刻,要去當時的擇日館買定時刻香(決定時間的香,樣子像蚊香)上面有刻畫。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將香點著,等到今天黃昏伸手不見指紋時熄滅也就是黃昏時。隔天早上拿剩下的香到擇日館,那邊有標準的銅壺滴漏。那邊有每一年每一天黃昏的時間,藉由剩下的香來回推算小孩出生的時間。像是晚上,也是以早上日出可以見到自己的指紋時到時候再回推時間。

【保護區的厄運】
南美傳教士花這麼多時間在印地安人身上,是因為這些耶穌會的傳教士在做教內的宗教改革,希望創造理想的天主教世界,因為這是他們在歐洲做不到的。花時間讓一個歐洲人變成他們心中理想的天主教徒,遠比讓一個印地安人成為教徒要難的多。1750年西班牙與葡萄牙雙方在這塊土地上擴展殖民時有利益衝突,對於領土一事,產生了不少糾紛。他們訂了一個約來劃定疆界,這個劃分把巴拉圭河原先的七個本來屬於西班牙的保護區劃規給葡萄牙。雖然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相近但仍不相同,所以那邊的印地安人貝迫遷離原居所,否則就變為葡萄牙的臣民。印地安人對這件事十分不滿,耶穌會傳教士也很努力向教會爭取,但是最後仍無法改變條約。這個條約簽訂後,大約在1752年西班牙與葡萄牙有探勘隊要來執行這個命令。結果有68位印地安人武裝突擊了探勘隊。這消息傳到歐洲被誇張為至80,000人,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聯軍有3800人要來攻打1680個印地安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元1755年爆發了一場Guarani戰爭。印地安人的武力當然不敵聯軍,當時說好招服他們。但印地安人接受投降後卻遭到屠殺,總共死了1511名印地安人,而兩國聯軍死了8名。保護區(Reduction)的命運就這樣在以一場長達一小時半的屠殺後收場。此後耶穌會有了重大的變化,他們1767年被趕出美洲進而從世界各角落被驅逐直至幾十年才再起。當時約有564名耶穌會傳教士被趕出美洲,14個保護區有11萬的教友,而全中國傳教士最多時也不到100人,所以可見耶穌會花了很大的力量在經營。所以1773年耶穌會解散,到了1781年西班牙廢除馬德里條約但也無法改變這個保護區的命運。


●課程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趕快來報告囉~)
1.討論《上主的葡萄園》書中描述天主教教徒在中國的情況。
2.報告「巴拉圭」這個與我們有邦交的國家,它的基本資料與歷史等議題。
3.介紹中國古代的生辰八字與傳統的計時方式。

●課堂補充資料
《上主的葡萄園——鄂西北磨盤山天主教社區研究(1636~2005)》
康志杰著/臺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9/14/content_8876185.htm
書中介紹磨盤山是中國天主教歷史上生存時間最長久的社區。明末天主教已經傳入,清朝雍正初年,耶穌會士在這裏建立了由教會統一管理的社區,以後在山區傳教的是法國遣使會和義大利方濟各會。經過歷史的沉澱,方圓150平方公里的磨盤山社區保存十多個信仰天主教的村落,村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依然與他們的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本書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種方法對這一特殊的社區群體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中探尋天主教傳入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軌跡和各種特點。

銅壺滴漏
http://baike.baidu.com/view/83391.htm
http://hk.geocities.com/yi_vin/time3.htm
http://tech.163.com/07/0601/02/3FSBO5II000926PT.html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關於第四週課後影片觀賞時間與地點

配合第四週課程進行課後影片觀賞,時間定於10月21日晚間1800至2030,地點於C104。請有興趣之同學,踴躍出席觀賞。

日期:10月21日(二)
時間:1800-2030
地點:C104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關於上課出席與請假相關事項

時近期中,各系專業課程逐漸加重,難免有通宵排練、熬夜製作或評鑑壓力等情況。同學若真無法到課出席,請記得與小組負責TA請假。MAIL或電話皆可。相互尊重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請同學們配合,謝謝。
本課程之曠缺課相關事項依「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則最新修正條文(96/12/14)」規定辦理,規定條文如下:
【第三十七條】
學生因故請假,經核准者為缺課(含事假、病假等),未經准假或已逾假期而任意缺席者為曠課。缺課或曠課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缺曠課達該科目授課總時數三分之一(不含公假及產假)者,不得參加該科目學期考試,該科學期成績以零分計算。
二、前款扣考科目之學分數,達該學期修習科目學分總數二分之一者,勒令休學。
三、遲到、早退次數每達二次,以缺課一小時計。
四、除教育部事先專案指明不受限制外,凡請假缺課日數累積達該學期授課總時數達三分之一者,勒令休學(含學生出國期間)。
五、該學期曠課達四十五小時者,勒令退學。

【重要說明】:本課程總時數為36小時,三分之一為12小時。如真有緊急事件無法到課,請務必與小組負責TA請假,未請假者視為任意缺席之曠課。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東西交流與多元文化 作業規定 修正確定版20081008

黃教授希望同學能主動學習,課後多與老師互動討論,及考量同學反應作業負擔壓力略重,將原先「個人作業」部分簡化如下,請同學配合,謝謝。

一、個人作業(此部分請於課程部落格上完成)
1.12月12日之前交一篇主題報告(請針對課程內容相關主題討論或學習報告)

(請以回應意見方式上傳課程部落格中「主題報告」一文之下)


2.課程心得分享至少3篇(內容與字數不限)

(請以意見回應方式發表於各週「課程心得分享」一文之下)


3.課程提問至少3篇(課前或課後提問皆可)

(請以意見回應方式發表於各週「課程提問」一文之下)


4.回應文章至少3篇 (請就課程部落格中任一文章進行回應)

【為避免同學拖延於期末一次回應多篇,造成網頁擁擠,請於12月12日之前心得、提問、回應至少完成2篇,謝謝】
【原學習回饋單改以自由書寫方式,不限內容與形式,提供同學上課筆記使用】


二、小組作業
1.小組作業維持原本規定,請多與各負責TA聯繫討論。
2.請各組多發揮小組部落格功能,進行提問或討論。
3.期中報告題目,請盡量以黃教授上課提供之題目為主。
4.期末成果呈現,請盡早與各組負責TA排定討論時間。


作業獎勵
1.擔任小組組長者,給予加分。
2.被選為優良課程心得或提問者,給予加分。
3.主題報告撰寫優良者,給予加分。
4.小組部落格經營用心小組,給予加分。
5.經常於課程部落格留言與回應者,給予加分。
6.課堂發言與回應者,給予加分。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上課心得分享

課程部落格作業 -個人作業
上課心得分享請至少寫3篇
(請以意見回應方式發表於各週「課程心得分享」一文之下)

主題報告-至12/12止

課程部落格作業 -個人作業
12月12日之前於交一篇主題報告
針對課程內容相關之"主題討論"或"學習報告"
(請以回應意見方式上傳課程部落格中「主題報告」一文之下)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第四週提問

延續第三週提問內容!

請對於「巴拉圭森林中遺失的城市」上課內容作課前提問!

10/1課堂筆記

10/1課堂筆記
【放寬視野】
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以外,也要盡最大可能去充實文化內蘊,接觸各種不同層次的東西,才有機會作一點不一樣的事情。可從傳統中獲得靈感,或從別人的文化中發現不一樣的想法。

【大航海時代】
※歐洲到達亞洲2路線※
1.從大西洋到達亞洲->西班牙
2.從非洲到達中南半島->葡萄牙(荷蘭、英國通好望角至亞洲)
達到『世界貿易全球化』,除了貿易,亦有宗教理想。.

※ 訂定保教權協議※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世界發生大變化,為了避免西、葡這兩個天主教國家有利益衝突,教廷介入並給予兩國保教權,分別於1494年和1529年簽訂的 Tordesillas 和 Zaragoza 兩協議,將世界劃分為二,葡萄牙的勢力範圍為亞洲大陸、東印度群島、巴西和非洲,西班牙則為美洲、太平洋諸島和菲律賓等地。

※貿易物品※
印度的香料(歐洲極度需求)中國的茶葉、絲綢及瓷器,日本的銀。
當時的香料、茶葉等重量與黃金一樣貴重。
※天主教在亞洲※
早期由印度開始發展,1510年,葡萄牙佔領印度的臥亞(Goa),第二年進入麻六甲(使中國勢力降低),並將其勢力範圍伸入今印尼的香料群島 (Spice Islands)。
南亞、東南亞最先接觸西方,而後才是中國。1576年澳門成立主教區,管安南、中國部分。
1585年,企圖心強盛的耶穌會私下與教宗格雷高里十三世訂約,將中、日兩國劃為耶穌會專屬傳教特區(沙勿略為耶穌會派來中國最早期重要的傳教士),葡萄牙兼西班牙國王的菲力普二世(1580年因葡萄牙國王去世,按血緣繼承,為飛力普二世)得知耶穌會直接與教宗訂約非常生氣,認為嚴重侵害其做為葡萄牙王位繼承者的保教權,於是允許西班牙籍的托缽修士們(道明會、方濟會:向窮人傳教)由菲律賓進入日本(當時人口100多萬有75萬信徒)。因受不了西葡兩國限制傳教,教宗決定先後削減耶穌會在遠東的特權及其他教會,為求直接掌控所有的傳教工作,教廷於1622年成立傳信部,並取消先前給予一些傳教會的特權,因而對耶穌會在遠東的活動產生相當影響。
17世紀,法國路易十四成立自己的傳教部。派了耶穌會傳教士到了中國為康熙皇帝服務,從這裡可以看得到東西文化的互動。

【影片欣賞:大國崛起-海洋時代】
※關於葡萄牙和西班牙※
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公元1500年前後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與歐、亞、非大陸繼續著商業往來,但他們的活動範圍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這是當時歐洲人筆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塊大陸——歐洲、亞洲和非洲,分別由三個信奉基督教的國王統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開。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聯繫、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對抗和爭鬥的歷史大幕。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葡萄牙※
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的。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兩千多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戰火連綿不斷,這塊土地曾先後被羅馬人、日爾曼人和摩爾人征服。
公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12和13世紀葡萄牙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而是人民的王國,葡萄牙的國王不僅受到貴族、也就是他的臣屬的支持,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強大的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但實現國家的強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資源十分匱乏,東面近鄰的綿綿戰火,又不斷侵擾著這塊貧瘠的土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在經歷了兩個世紀之後,也依然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船型的紀念碑,是1960年葡萄牙政府為紀念「航海家恩里克(也就是亨利王子)」逝世五百週年而建的,碑的正面寫著:「獻給恩里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後的境遇,正是在恩里克的帶領下,葡萄牙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當時的歐洲正從蒙昧的中世紀走出,發軔於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學和人文的思想一點、一點地照亮了歐洲的天空。
就在恩里克王子12歲的時候,1406年,一本塵封了一千兩百多年的書籍的出版,引發了一場地理知識和觀念的革命,這就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這本書和希臘其他學者的許多作品一樣,在當時一度被世人遺忘。其間,在亞洲,這本書並沒有被遺忘。而在西歐,一直到1406年才在意大利被關注,從15世紀末期開始被印刷出版,才得到較為廣泛的流傳。儘管從今天看,托勒密繪製的世界地圖謬誤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極緊緊相連,除歐洲、亞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無邊際的海洋,赤道沒有動植物生存等等,但在當時,它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神話和道聽途說的遊記,仍然提供了許多較為可靠的地理信息。

在當時,14、15世紀的時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因為當時沒有冰箱。所以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壟斷,接著,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歐洲急於擺脫困境,不論是神聖的宗教,還是世俗的商業,都希望能找到強有力的措施來扭轉這種局面。在陸地上的軍事突圍失敗之後,焦躁不安的歐洲人開始到海洋尋求出路。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裡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與中國鄭和的混合艦隊相比,葡萄牙人的兩三條帆船微不足道,但是,憑著愛冒險的天性、對財富的渴望以及強大的宗教熱情,葡萄牙人終於衝破了中世紀歐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極限。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27年之後,葡萄牙航海事業的繼承者若昂二世國王,派迪亞士率三艘帆船繼續沿大西洋南下,
航行半年後,船隊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風暴,在被風暴裹挾、被動地向東南方漂泊了13個晝夜之後,迪亞士命令船隊掉頭北上,這時,他意外地發現: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的最南端。為紀念這次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迪亞士給這個海角取名「風暴角」。但若昂二世卻鄭重地將這個名字改為「好望角」。現在,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達夢寐以求的東方。商路即將打通,意味著財富的香料貿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的手中了。


※西班牙※
西班牙王國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收復失地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個世紀。到15世紀,格拉納達王國還處於穆斯林信徒摩爾人的統治之下。
1492年1月2日,在西班牙軍隊的猛烈攻擊下,摩爾人棄城投降。長達八個世紀的戰爭宣告結束。伊莎貝爾女王親吻了格拉納達的土地,與她的丈夫費爾南德國王一起進入阿爾漢布拉宮。隨著女王進入格拉納達的隊伍中,有一位等待女王召見的熱那亞人,他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克裡斯托夫·哥倫布。

從當時已經普遍傳播的地圓學說中,哥倫布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哥倫布相信,他的航海計劃能很快將歐洲人帶到東方,但是,在此前的六年中,哥倫布在葡萄牙卻一直遭受冷遇。若昂二世沒有接受哥倫布的建議,是因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主要是越過好望角,經過非洲再向東,尋求新的航路到達亞洲,從而和印度進行貿易。航海知識豐富的葡萄牙專家們認為:向西航行到達東方的實際距離,將遠遠超過哥倫布的預測。但正是葡萄牙專家這個正確的判斷,使葡萄牙王國喪失了一次歷史的機遇。1492年1月,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伊莎貝爾女王第三次召見了哥倫布。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嫉妒得紅了眼,但財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國王、貴族、商人們望而卻步。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用23年的時間締造了統一的西班牙,現在,她開始成為西班牙遠洋探險的總贊助人。

對於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和條約,這就好像在合唱中當頭的是領唱一樣,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權還是屬於王室的。1492年4月17日,雙方簽訂協議,國家的意志同航海家的願望最終結合在了一起。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一切財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並一概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陸地,就是今天位於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從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雖然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但事實上,他到達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
因為哥倫布的誤判,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擁有了一個同他們毫不相干的名字——印地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感覺他們彷彿是亞洲的遠方親戚。就在哥倫布出發的這一年,人類最早的地球儀製作完成了,在這個地球儀上,屬於美洲大陸的這個位置還是一片大海。

在那個時代,關於大海的理論認為,大海不是開放的,人們都認為大海屬於它的發現者,毫無疑問,是葡萄牙人發現了它。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談判,1494年6月7日,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這個小鎮簽署條約:在地球上劃一條線,然後像切西瓜一樣把地球一分兩半。葡萄牙拿走了東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懷裡。從當時繪製的這幅油畫上看,討價還價的過程異常激烈,但事實上,精確的計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與歐洲以外的大陸才剛剛有了一點點接觸,還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這個地球究竟有多大。這個條約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意義在於確立了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這一趨勢在後來的柏林條約中達到了頂峰,歐洲各國坐在一起將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雛形。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開始全球擴張始於這個條約。

1498年5月,經過四年的生死考驗,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這也正是七十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展示天國德威的地方。
與鄭和不同,葡萄牙人這次帶來的不只是友好的問候,當印度人問他們到來的目的時,達·伽馬很簡練地回答說:「基督徒,香料」。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恩裡克王子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歐洲航海家幾十年知識和勇氣的積累開始轉化為耀眼的財富。

面對葡萄牙在東方的成功,西班牙再次出發。1519年9月20日,又一個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麥哲倫,帶著5艘船和265名船員,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無疑是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它的意義甚至可以和人類離開地球登上月球相比,所不同的是,當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邁出那一步的時候,他知道全世界至少有七億人正在為他喝彩。但450年前的麥哲倫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歷經1080個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後,1521年9月5日,就在這個宏偉的教堂裡,18位環繞地球的倖存者手擎點亮的蠟燭,為在這次史詩般的偉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禱,其中包括他們在菲律賓被殺的船長麥哲倫。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到16世紀下半葉,曾經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世界性的演出中開始謝幕。流水一般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結局只能是不斷重複的無奈和失敗。

【課程相關議題】(小組或個人搶著研究囉)
1. Borneo婆羅洲:華人(客家人)成立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並超過100多年。(老師提供相關書籍)
2. 巴布亞紐幾內亞(簡稱巴紐):主要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
3. TIMOR帝汶:東帝汶,印尼、葡萄牙、聯合國都扮演些腳色,信奉天主教。
4. 音樂家江文也先生:待過大陸、日本,在大時代中迷失中迷失自己。

【TA小補充】
IHS即是耶穌會標記,是採用耶穌希臘文(Ιesus)的頭三個字母(e的希臘文大寫為H)。同JHS。見天主教字典,查詢JHS,有各種解釋。http://www.21music.org/NEW/BLESSING/dict/I.htm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一個創作人的堅持~佳文分享

Dear all
之前黃老師第一堂課分享了他的生命經驗,讓許多大一的同學思索起未來的規劃還有方向。
提供這則小文章,讓大家看看同樣是創作者的王小棣他的生命故事~

《波麗士大人》導演 王小棣 堅持前行,是離進步最短的距離 ~摘自《30雜誌》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