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1105課堂筆記

一、黃老師補充上台報告的方式:
投影片上面每頁的字數不要以密密麻麻方式,上面以關鍵字為主。同時也避免逐字照念,這樣會影響同學聽課。同學會專注在投影片上而不聽講。
文字使用:字體以標楷體為主,不要用粗體以免影響美觀。也避免使用細明體。
文字敘述:避免主觀性過強的描述
口頭報告注意:避免重複的語句 如:然後…

討論議題提供:
1.《羅馬古城在中國》(影片)
此研究觀察到中國西北小鎮的人民長相不似中國人,經調查發現當地可能是羅馬人後代。研究者嘗試追索歷史,有批羅馬軍團在漢朝時到達中國。為何他們到中國又為何無法回家。這是個有趣的研究。
2.國家地理雜誌《貿易風》、英文書籍補充參考
西元14世紀時在探險家馬可波羅去世第二年,1325-1354年期間有伊斯蘭教的探險家在中國遊歷的過程。他由非洲西北角出發花了20多年時間到達中國的泉州與廣州。但中文世界對於這位伊斯蘭教探險家的認知很少,因此黃老師提供了相關資料供同學參考。


二、第二組同學課堂報告
題目:巴 布 亞 紐 幾 內 亞 ( Papua New Guinea ) 大 揭 密! 直擊!
※巴布亞是馬來文「蓬蓬頭、捲髮」的意思。源自葡萄牙人命名。
基本介紹
• 國旗:
紅色象徵剽悍、勇敢。
極樂鳥象徵國家、民族獨立和自由與幸福。
黑色代表國家領土處於“黑人群島”之中。
五顆星的排列位置象徵南十字星座,表明該國地處南半球。
國鳥:極樂鳥(也稱天堂鳥)是巴布亞紐幾內亞特有的鳥

基本介紹
• 地理位置
屬太平洋西南大洋洲島嶼國家,位於紐幾內亞島的東半部,西鄰印尼的西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大利亞和索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人口排名 全世界 106名,是台灣的 0.24倍
土地面積全世界排名 56名,是台灣的 44.5倍。

建國簡史
• 巴紐係由沿海及島嶼之巴布亞(Papua)與內陸高原之紐幾內亞(New Guinea)兩地合併組成。
• 巴布亞原為英屬紐幾內亞(British New Guinea),1906年澳洲托管後改名為巴布亞。
• 紐幾內亞原為德國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地由聯合國交予澳洲治理,始更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
• 1975年9月16日結束澳洲託管,宣布獨立。

國徽: 圖案為一只極樂鳥停歇在兩只皮鼓和一支長矛上。極樂鳥為國鳥,寓意同國旗;皮鼓和長矛象徵該國的傳統文化。

現況簡述
• 以農礦為主要經濟。
• 98%屬美拉尼西亞人,其餘為密克羅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屬於巴布亞密羅尼西亞人種,都講巴布亞語系的語言,非南島語系)、華人和白人。
• 官方語言為英語,地方語言820餘種。皮金語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流行。南部的巴布亞地區多講莫土語,北部的紐幾內亞地區多講皮金語。
• 居民中95%為基督教徒,傳統拜物教也有一定影響。

※新幾內亞島長期孤立於世界的一角,一直到1930年代才首度與外界接觸

巴紐與台灣之間
• 農業:來自台灣的農耕技術的支援
• 巴紐的農耕環境相當好,種植任何作物都會生長,但是糧食的生產卻無法自足。主要在糧食生產的不穩定,例如不下雨時,就會發生糧食匱乏的問題。台灣農耕隊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確保糧食供應無虞。他們教導當地人民現代化的耕種技術,1990年台灣就開始對巴紐伸出援手,協助種植稻米,免費提供種子及農耕機械,大大地解決巴紐靠天吃飯的糧食問題。
• 外交: 10億新台幣台、巴建交款遭侵吞案
• 我國有史以來歷時最短的建交案,從建交到斷交前後只有16天。 1999年那次台、巴建交,澳洲的反應最為強烈,最後斷交,其中也有澳洲全力運作的結果,為什麼?因為澳洲害怕台灣搶走口中的禁臠,進而祭出「影響區域平衡」的理由。
※從台灣引進的新品種甜玉米,成為巴紐農業的新寵,提高了農民的所得。

今日巴紐?
• 劇烈現代化所衍生的問題
發展緩慢/高度失業率/治安不佳
• 特殊文化
阿塞奇燻屍/辛吉辛吉Sing-Sing/Mumu 餐
※首都莫士比(Port Moresby)港市。

首都莫瑞斯比(Port Moresby)
• 無公路聯絡其他主要城市,交通靠小飛機來往,境內小機場有三百多座,是全世界之冠。
• 氏族觀念的負擔,讓年輕人不願工作。
• 獨立至今,新政府對管理國家和經濟完全沒有經驗,並且官員貪污嚴重,難以統整眾多部族。


環環相扣的剝削
• 治安敗壞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活太過窮困,老百姓只好鋌而走險,一有機會就偷、就搶。
• 但是,巴紐其實是地球上最有條件發展的國家之一,因為巴紐應有盡有,各種天然資源、礦產,你說得出來,它都有,而且很多。
• 航空業發達,反襯出巴紐公路系統不發達,因為澳洲不幫巴紐建,小飛機雖多,但是一般巴紐人根本坐不起。公路不發達,巴紐有再多資源,自己也無法開採,但是澳洲卻有能力,澳洲開採巴紐的金礦是用直升機往來,巴紐人只能抬頭看他們飛來飛去。

環環相扣的剝削
• 巴紐的天然氣,澳洲建條管路,直接就輸過去了。巴紐土地肥沃, 澳洲卻灌輸巴紐土地不適合種稻的觀念,也不協助興建灌溉系統,所以巴紐人雖窮,吃的卻是昂貴的澳洲進口米。
• 澳洲人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每年固定無償援助巴紐,10年前是3億美元,現在當然更多。這些援助到了巴紐之後,絕大部份都進了層層政客的口袋,到老百姓手上時,早已是涓滴末流了。澳洲養肥這些人,這些人當然也就樂於配合澳洲在巴紐的剝削,巴紐本身的發展,又怎麼可能會是優先項目呢。
~~節自中國時報 2008/05/18 報導:
「豬步」巴紐 澳剝削資源阻發展 記者/梁東屏

快與慢並存的「現代化」
一九八四年完工的國會大廈是莫士比(Port Moresby)港市的著名地標。
傳統市集 VS. 超級市場
傳統市集裡閒人比商品還多/;衣架上賣的舊衣比新衣多。/近幾年才有的超級市場。
特殊文化
阿塞奇燻屍
• 燻屍方式:遺體內臟丟掉,清洗後塗上紅泥防蟲腐,然後依其生前姿態用火燻烤2~3天,燻乾後不易腐壞。
• 因為相信人死後靈魂仍存在,而且會庇祐子孫,所以軀體也要保留下來!直到後來葡萄牙人入侵後才慢慢廢除,改為土葬。
特殊文化辛吉辛吉Sing-Sing
• 紐幾內亞的荷根山Sing Sing Show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慶典活動,身上塗滿
五顏六色油彩的不同部族(至少40個以上),都會聚集一起競技、唱歌跳舞,是紐幾內亞的重要盛會。
• 源自於殖民強權想要化解各族群之間的敵對關係。另外,政府當局也想藉此招攬外國觀光客,以改善當地經濟。
※每年9月16日國慶日展開,一連舉辦3天,地點在果洛卡與哈根山兩地輪流交替舉行 。

服飾特色
• 男女皆裸露上體,下體則以獸皮、樹葉或其他裝飾包裹遮掩。
• 最重視代表族群特有的面部彩繪,所以絕對找不到兩族是雷同的。
• 以男性性器為傲,所以保護得特別好,用金屬、用貝殼、瓜果殼等等,很誇張地套得又長又尖翹,就像一把隨身的武士刀。
• 用色大膽、強烈。

傳統服飾欣賞
※身體紋飾各不相同,女性飾品大多為貝殼、鳥羽及植物的葉子。
常用豬骨當成裝飾品,越多代表殺掉的豬越多,以顯示財力和權力。

「泥人」─阿撒羅(Asaro)族
• 盛會場中最特殊的是泥人族(Mud Men)。
• 不畫臉而套1個約5~6公斤重的泥製面具,渾身塗滿泥漿。

骷髏族&安布族
其他還有背著長長甘蔗的甘蔗族(Kokopi)炫耀他們的特產。Kangupo族頭冠上全是鳥類羽毛、Kompri族用翠綠的寄生草披掛全身、安布族男人頭戴大圓帽,臉孔塗黑,下身裹布,手持長槍和皮鼓擊奏,動作整齊劃一 、骷髏族(Gena Bona)將全身塗黑,再用白色樹脂畫成骷髏等。

特殊文化 Mumu餐
• 巴紐的傳統美食大多結合根莖類如芋頭、紅薯、西米。
• Mumu是一項傳統的菜肴。
• 用熱石頭燜,裡面有雞、香蕉、豬肉、紅薯、米飯、青菜、山芋、紅薯和玉米等。不直接用火,全靠烤熱的石頭放進雞肚子和四周,再用葉子燜一個半小時。

資料來源

•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87&ctnode=1131&mp=1
• http://www.apibm.nuk.edu.tw/06.student/report/world/country_02/papua_new_guinea/papua_new_guinea.html
• 我的私房筆記
• http://blog.sina.com.tw/a777/
• lonely plane
• http://www.lonelyplanet.com/worldguide/papua-new-guinea
• ALCIVE
• http://handicraft.alcive.tw/info_c/participate_pg.asp
•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peace-on-earth_or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mytripsmypics/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27/today-travel1.htm
• ‧中國時報 F1/國際.運動 2008/05/18
「豬步」巴紐 澳剝削資源阻發展 記者【梁東屏/曼谷】
• flickr
•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hunapulej/sets/72157594420558576/
• http://www.flickr.com/photos/mytripsmypics/sets/72157594251110464/
• http://www.flickr.com/photos/djringer/120709018/
• 《我在怪怪島的日子》 Tim Flannery著
• 《WHERE MASKS STILL DANCE:NEW GUINEA》 Chris Rainier著
報告內容大多參考最新一期(11月)出刊的《經典》雜誌。




三、課程內容
中國仿造的第一批大砲---呂宋大砲
明末中國就有出洋華僑接觸到西洋大砲,所以為防滿清侵犯所以仿造西洋大砲。這就是呂宋大砲,製造的工匠都在馬尼拉的製砲廠工作,所以明政府希望他們在北京製作。
中國初期開始鑄造西方式的大砲的地點是在呂宋,也就是現在的馬尼拉。當時呂宋被西班牙佔據,西班牙帶來的天主教的信仰一直延續到今日。在明朝末年馬尼拉約有一兩萬名華僑居住,大部分華僑都來自福建閩南。薩爾虎之役失敗後,明朝政府任命黃克鑽為兵部尚書,命其鑄造大砲以抵擋滿軍。黃克鑽為福建晉江人,聽聞至南洋發展的家鄉父老提及威力強大呂宋大砲,於是從泉州晉江僱了十幾個工匠到北京鑄造呂宋大砲。這批呂宋大砲被運到關外跟滿州人對抗,但據史書記載大部分的砲一發射就膛炸了。
十多年前黃老師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前看到一門有三桅帆船徽飾的炮(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記號),發現那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船隻UNICORN(獨角獸)號的船砲。這第一艘到達中國的英國船隻,它沉沒在中國沿海。
沒有國家會將武器傳授給其他國,船堅力炮是他們賴以征服東方的東西,因此才可能繼續貿易或征服他國。當時人們沒有足夠的水文與氣象資訊所以對水途航線感到恐懼。早期葡萄牙從印度洋到達東方,接著是佔領美洲的西班牙從太平洋過來,因此他們首先佔領菲律賓馬尼拉,這也是為什麼菲律賓是天主教。當時他們為了獲得更多贊助,所以用當時西班牙王子菲利浦的名字替當地命名為菲律賓。16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他們到了東南亞找到了香料,但繼續往北走尋求更精緻的東西。國外船隻到達中國東南沿海,後來到了澳門,甚至到日本。南亞區域是上一波貿易全球化出現的地方。
當時英國和荷蘭簽約聯盟打擊葡萄牙和西班牙,「獨角獸號」和「皇家詹姆仕號」從東南亞出發往北進發,要將此項消息帶到日本。當時為了安全起見都盡量沿著海岸航行,這兩艘船的航線是從東南亞沿著中南半島,經過海南島和兩廣,穿越台灣海峽,往北到日本長崎。航行到澳門附近時看到一艘葡萄牙船,就發動攻擊想要搶取船上的貨物,沒想到卻發生了極為強烈的颱風,於是兩艘船都在廣東沿海的陽江沈沒。
根據以上的資料,可以猜想寧遠之役所用的紅夷大砲很可能是從這兩艘船沈沒的地點打撈上來的。但是當時並沒有潛水設備,就算可以潛到海底看到船骸,也無法將固定在船身上的砲解開。驚人的是,當時中國南方有一些非常聰明的知識份子,憑著最簡單的物理原理,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鄧士亮在歷史上沒沒無名,但他可能是十七世紀最好的打撈專家。他先在萬曆跟泰昌交接之際撈起三十多門砲,其中二十二門於天啟二年運到了京城,數年後又在廣東沿海撈起兩門砲,關於打撈的過程鄧氏也留有詳盡的記載。天啟五年(1625 年)鄧氏在海邊巡視時,有人偶然間在海邊拾獲鐵彈,經過一個多月的打撈發現水底的沉船上有大砲。鄧氏安排一艘船開到沉船的正上方,在船上設置起重架,並在此艘船上裝滿土石重壓水面,派人帶著固定在起重架上的鍊子,潛水下去將鍊子綁在大砲的銃耳上。將鍊子拉緊後,將船上的土石拋棄,利用浮力
讓大跑與沉船的船身分離,然後用「天車」將大跑絞上來。天車的主要結構是滑輪,所以四個人就可以用天車絞起數噸重的大砲。滑輪是西方的發明,在明末由傳教士帶入中國。
在講到這段歷史時,可以窺見當時第一波全球化的過程。在幾百年前,台灣附近的海域就已經有很多活動了,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個面向。


另外黃老師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門口擺放的大砲。從外觀看來這明顯是一門紅夷大砲,有銃耳,管壁後厚前薄,後端有尾珠。這門砲的銃耳太靠近前面,不符合力學原理,仔細觀察原來是前面一截砲管在文革大躍進時期被鋸掉拿去鍊鋼了,砲管後段也有被鋸過的痕跡,但因為管壁較厚沒有被鋸斷。上面的陽刻證明此門砲是中國自己鑄造的,因為若是打撈到的砲,無法在上面刻陽刻,只能用尖銳的金屬刻上陰刻。
銘文顯示該砲是明天啟四年(1624 年)仲冬(十一月)欽差福浙都督製造的。天啟二年英國沉船上的西方大砲運到北京,兩年之後南方已經能夠自己鑄造相當大的砲。這門砲的口徑是十四公分,依照現代的軍事用語叫做一四零砲,若把前面鋸斷的部分也估計進去長度大約是三點多公尺。

「世界砲王」
到博物館的第二天黃老師到了廈門大學,在一旁的胡里山砲台有一門號稱世界砲王的巨砲,這門「克虜伯砲」是清末李鴻章向德國人買的,還來不及使用清朝就亡國了。除此之外還有六七十門古砲,在胡里山砲台我發現一門跟泉州海交博物館門口大砲很接近的古砲,從銘文上可以知道這兩門砲是同一批鑄造的砲。
用影像處理軟體辨明砲上的銘文後,發現鑄造這批西式大砲的欽差福浙都督姓俞,經過查證正是明末抗倭名將俞大猶之子俞咨皋,也就是先前提到帶領荷蘭人撤離澎湖、登陸台灣的將領。俞咨皋可能是在跟荷蘭人接觸的過程中學到了製砲的技術。明朝能在兩年內仿製出相同的大砲,除了顯示中國仿製物品的傳統外,也有鑄造技術上的因素。因為中國當時鑄鐵技術是世界一流。
在鑄造歷史方面由於中國北方的森林很早就被砍伐殆盡了,所以北方鍊鐵燒得是煤炭,而煤炭燃燒會產生硫導致鍊出來的鐵容易破裂。南方的木材資源較豐富,鍊鐵燒的是木炭,所以鍊出來鐵較好。當時全中國最好的鐵是閩鐵、粵鐵,其中佛山更是鐵業重鎮,出產鐵鍋行暢銷海內外,至今仍有不少台商在此區域發展。另外從歷代的鐘,也可看出中國的鑄造技術有一定水準,才能造出這麼大型的鐘。綜合以上的因素,顯見明朝時中國南方確有仿製西式大砲的條件。只是造型設計上不如西方。

「火砲瞄準的秘密」
中國也有能力鑄造西式大砲,西方軍隊的火力遠勝中國軍隊顯然不是硬
體的問題,而有其他的因素。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歐洲科學革命後,可以用物
理、化學、數學等知識將機械裝置的效能發揮到極致。當時西方使用火砲有一整
套定性定量的方法,而中國從元朝到明朝沒有任何一本教人操作火砲的書。發射火砲需要很精密的計算才能準確地射中目標,所以在電腦發明之前,砲兵都需要具備充分的數學知識。當時的砲都是手工製造的,每一門都不甚相同,所以首先需要校準,先試射以瞭解此門砲的特性,紀錄此門砲用多少火藥、砲彈、仰角會射中什麼地方。試射之後,負責此門砲的小隊要將所有數據編成一本冊子,並用密碼將數據記下。瞭解砲在不同情況下的射程後,戰場上敵軍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所以還需要用幾何學的知識去做靈活的運算,才可以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國的數學雖然很發達,但長處在於代數學,當時已經可以解多次聯立方程式,在幾何學方面卻很落後,一直到明末才由耶穌會士傳入,徐光啟所譯的幾何原本就是幾何傳入中國最重要的著作。當時西方的幾何學十分先進,而且也被應用在戰場上。這個測量儀器可以運用簡單的幾何學,幫助守城砲兵迅速測量出敵軍的距離。正方形木板上有刻畫,一角綁繩子並垂一小塊重物,其中一邊突出兩個中空的小木塊。眼睛透過兩個小孔對準目標,測量板上的繩子會因著目標位置而改變跟刻度交會的地方。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由已知的邊和角,就可以推算出敵人的距離。

寧遠大捷—紅夷大砲為明軍立大功
1620 年仿造的呂宋大砲不甚成功,但後來明朝卻在因緣際會之下獲得西方大砲,在 1626 年寧遠之役中大敗滿軍。明軍在寧遠城上除了傳統的火砲之外,還放了十一門最精良的紅夷大砲,除了實心砲彈外還置入很多碎片,殺傷力讓滿軍大為震驚。
寧遠是關外重要的城池,今已改名為興城。當時努爾哈赤攻城,滿軍死了一萬七千人。滿軍的戰力非常強,當時滿州曾二次攻打朝鮮,第一次與朝鮮建立兄弟之盟,第二次則建立父子之盟。滿州的部隊以騎兵為主,很快地跨越鴨綠江到達朝鮮南部,在很短的時間內攻下整個朝鮮。

埋冤忠臣---袁崇煥
寧遠之役中明軍將領袁崇煥立了大功後被封為遼東巡撫,也就是關外最大的官員。崇禎二年年底,滿州人再次從長城中段防守較鬆懈的地方進入關內,繞道包圍北京。明朝政府即刻通知袁崇煥從關外帶兵回來救駕,袁崇煥快到北京時,滿軍俘虜了幾個太監,故意在他們的帳棚外竊竊私語,說等袁督師的軍隊到達就要和滿軍合作把明朝給滅了。滿軍當天故意鬆懈防守,讓太監有機會自行鬆綁逃走。滿軍的反間計奏效,袁崇煥一入城就被皇帝抓起來斬首示眾。當時北京城的老百姓極為痛恨袁崇煥,他被斬首時甚至衝上前拿小刀割他的肉。滿州人佔領中國之後,曾在官方史料中正式公布此段秘辛。
袁崇煥冤死之後人頭被掛在城牆上,數日後有兩廣的老鄉佘氏偷偷將他的頭顱拿下埋在同鄉會會館。佘家世世代代都留一個人在會館守著袁崇煥的墓,直到今日。十多年前我曾到大陸田野調查,當時找到了袁崇煥的墓,也找到了守墓的佘老太太。佘老太太是佘家這帶唯一的後代,只育有一個獨生子,原本要讓兒子改從母姓延續佘家守墓的傳統,可惜佘老太太之子前幾年在車禍中喪生,因此在佘老太太之後佘家再也沒有後代在此守護袁督師的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