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1/12課堂筆記

老師講評---第三組報告「大東亞的沈默:高昇號事件的經過」】
同學這次報告的缺點是無法將一個個的事件或敘述串連起來。同學們首先要學會如何說故事,一開始就要能掌握吸引聽眾的注意和目光。我建議一開始就要告訴大家,作者如何以他的角度來看高昇號軍艦沉沒的歷史事件,在大歷史中,這又對近代史中日本的掘起扮演何種角色?這是首先必須抽離出來談的課題,然後再敘述其細節的部份。一開始就一直敘述細節的部份,聽眾便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重點。其實無論是文字或是口頭的報告,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聽眾或是讀者體會和瞭解你所知道的事,所以必須從對方的角度去勾勒整個背景,這樣才能帶領大家進入報告的內容裡。

【火砲的完結篇】
【吳橋之變】
傳教士是當時極少數具有語言能力,能讓雙方溝通的人,而火炮的相關知識掌握在他們手上。因為不外傳,所以操作火炮的技術便一直都是掌握在天主教徒的手上。
明朝末年,南方已經能夠打撈歐洲沈船中的大炮,然後將之往北運出關外,送達寧遠,因而明朝得以獲得寧遠大捷,但是不是每個擁有火炮的軍隊都知道如何掌握火炮的威力。
徐光啟是個天主教徒,他是中國最早受到西學和西教的人,他的學生孫元化也是個天主教徒。崇偵三年,孫元化奉派到山東地區當登萊巡撫,他延請澳門地區的軍事顧問率領20幾名葡萄牙的天主教徒,帶著西方大砲到山東來協助訓練明朝的部隊。這批由山海關外撒退回來的部隊,大約八千人,他們從大多為滿洲人所佔據的遼東地區逃出,經由訓練後,成為全中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當時滿洲人欲圍攻關外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大凌河”城,孫元化派孔有德將軍率軍前往增援。當時軍隊行進路過”吳橋”,其縣令是畢自寅,其兄畢自肅原為遼東巡撫,因為發不出軍餉而遭遼東士兵逼死。而這批部隊路經吳橋時,卻巧逢畢自肅的棺木送到,使得當地部分的山東人對這批從關外撒退的遼東人產生了怨恨的心結。
而當軍隊到達”吳橋”時,這裡大雪天寒,百姓閉戶罷市,軍隊飢寒交迫,軍中兵士偷了一隻雞,卻偏偏是王象春家裡的一隻雞。王象春不但是當地的望族,更是孫元化的房師,因此王家要軍隊給一個交待。軍隊因為士兵被穿鼻遊街示眾,再加上諸多情緒的不滿,最後竟叛變,並拱孔有德為王。他們回轉反而圍攻山東登州,與登州城內的遼東人裡應外合,攻城並俘虜駐紮於此的登州巡撫孫元化及其監軍王徵。
明朝派關外大軍到登州圍剿叛軍,叛軍欲走海路突圍,最後由明朝大軍和朝鮮軍隊圍剿叛軍於鴨錄江口。當時皇太極也派兵前來,三路軍隊圍堵叛軍於此。最後叛軍選擇投降於滿州人,隨軍隊到瀋陽,受到皇太極的熱情歡迎,原因就是此軍團擁有大砲和所有操作火砲的祕密,致使日後共有四位(孔有德、耿仲明、吳三桂、尚可喜)受封為滿洲的異姓王,也因此改變了明、清的歷史。
當時很巧的是,東方的軍事奇才皇太極,與西方被稱為「近代軍事之父」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處於同一世紀裡,他們都建立了軍事砲兵部隊。皇太極建立八旗部隊、掌握紅夷大砲,統一了中國。

【神威大將軍】
滿洲人本身不懂如何鑄砲,全賴利用投降和擄獲的漢人。漢人擁有鑄造和操作火砲的技術,在清初之際,所有砲兵幾乎為漢人。清兵入主中原前佔領了錦州一地,其中有一批工匠和材料全被俘虜,因此鑄造了35門的”神威大將軍”,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大砲。當時西方的大砲是全由單一的銅或鐵所造,銅在當時的價格高於鐵6倍之多,非常耐用。”神威大將軍”最大的特色在於砲本身是由內鐵外銅兩層金屬所鑄成,它並不需要很多銅,一樣可以達到同等耐用的效果,優點甚多。其實明朝本身就有鑄砲的技術,只是因為財政困難無法大量製造,而滿洲人卻能利用漢人所鑄成的百門大砲打敗大明,建立大清帝國。

【中西文化交流下的悲劇---天主與妾】
明末清初的時代是東西兩大文明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接觸,由於天主教進入中國,教規”十戒”卻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衝突。例如一神論的信仰與教皇的崇高地位,威脅到了皇帝為天之子,無人可取代的威信;天主教中不能祭拜祖先的規定,更是為傳統文化的中國人社會所無法接受;天主教十戒中,除了不能殺人外,亦不能自殺。然而在明末時,有些人欲隨明朝殉國,這是教規所不允許的;天主教是一夫一妻制,這又與當時的中國社會裡,一夫一妻多妾制有很大的抵觸。因此當時傳教士要向知識份子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傳教時,面臨了相當多的挑戰,而知識份子也必須在天主與妾(傳宗接代)中要有一抉擇。
今天以當時的知識份子王徵之妾申氏的故事,來述說這個首次中西文化交流下所產生的矛盾、撞擊與悲劇。
52歲的王徵把得中進士的榮耀和功勞歸於天主,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他因無子嗣傳宗接代,按中國傳統與家族延續的觀念,必須接受納妾的安排,但這卻抵觸了十戒的教規。他雖然嚐試拒絕,卻禁不住家人苦苦的哀求,最後娶了一名15歲的女子申氏為妾。這是一個祕密的婚姻,不為外人和社會所知曉。而王徵也因未遵守教規而深感內愧和後悔,決定結束這短短不到一年的夫妻關係。隨後王徵隨軍隊離家到山東吳橋,最後卻因吳橋兵變被罷官返鄉。雖返家鄉,但卻不知如何面對家中兩位女人,只得每日忙於組織鄉兵扺抗陝西流寇,無暇入內室。因為王徵的宗教信仰,讓他內心充滿矛盾與衝突,最後因為內心承受不住的煎熬,寫了一封公開信,對外承認違反十戒娶妾一事,說明他與申氏只是好朋友。
可憐的申氏,嫁入王家卻因為丈夫的宗教信仰,成為一個不能為人所知的隱形人。不到一年,丈夫要她改嫁,她不願意,先生便離家出走。多年後丈夫回家,鎮日忙碌不入內室,有一天卻對外宣稱自己的錯誤,和她只是好朋友的關係。看似哀怨的命運,在王家深深大院中的申氏,真正的悲劇才正要上場…
崇禎16年李自成攻下西安,要王徵出仕為官,但王徵不願意,因抗拒繼子受俘的威脅,絕食七日而亡。他的娶妾是為家傳嗣盡孝,他的絕食是為國守節盡忠,這都是中國儒家傳統的思想,但是這兩種行為都違反了天主教的十戒。王徵的天主教信仰不是歐洲式的,而是儒家化的天主教信仰,所以他在這東西兩大文化中掙扎和痛苦,並失落在儒家傳統與天主教文化之間。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王家破產,申氏在王徵絕食自盡時,也想要隨他絕食,而臥病在床的元配尚氏,卻因為希望她能代為照顧全家,強迫申氏進食。此時的申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斷髮毀容,接下了支撐照顧整個王家的重擔。不久尚氏病逝,過繼的兒子也身亡,留下孫兒一男一女,申氏繼續照顧著王家的後代。孫子為感念其申氏的養育和對王家的奉獻,為她舉辦了70歲的壽筵。一碗羹湯卻使申氏回想起王徵絕食自盡的往事,深感撫育子孫的責任已了,竟自此不再進食,活活的餓死了。
申氏從15歲嫁入信仰天主教的王家,沒有任何家庭地位和名份。後來身份地位受到認可,其代價卻是必須撐起殘破家庭的重擔。到70歲絕食而亡為止,做了55年的節婦,卻選擇以烈女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大時代裡的一個小女子,獨自承擔著東西兩大文明首次接觸所產生的各種矛盾與衝突,這樣悲慘的故事,真實地在那個時代裡上演。

【完整參考資料】
黃一農教授網站:拍一齣明末清初的史詩電影---「天主與妾」故事網站:http://www.theweb.org.tw/~amy/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