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10/29TA筆記

【小組報告】
第一組 題目:隱匿世外的民主奇蹟------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羅芳伯是廣東嘉應州人,清乾隆年間他僑居在南洋婆羅州西部的坤甸這個地方,在當地他致力於開墾土地,採礦,並協助婆羅洲土著蘇丹,平定禍亂,因此當時許多僑民與落後民族皆紛紛歸附。並在此地建立一個擁有土地、人民、組織、以及完整主權的共合國體制,建元芳蘭,國號為蘭芳大總制,而羅芳伯則受推為大唐總長。

婆羅州地理概況:婆羅州在世界大島名列第三,是南洋群島中的最大島,四面環海,東西南三面有許多群島環繞。婆羅洲全島在今日分屬英國及印尼兩部分,印尼所屬的區域在南部,領地約佔全島的四分之三。英屬區域在北部,與印尼所屬地區約以加巴斯山脈為自然經界。
人種:全島人種大約可分為泰雅克人、馬來人以及中國與歐洲移民等三大類。泰雅克人也稱為嘮子,是婆羅洲本島的土著。
歷史:荷蘭人於西元一六零二年在婆羅洲組織荷蘭東印度公司。一六一九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了巴達維亞商阜,開始向四周擴散殖民。
一八二一年,荷蘭以詭計誘惑蘭芳第五任大唐總長劉台二使羅芳伯所建立之蘭芳大總制失去其獨立主權,到了一八八四年被荷蘭所併吞。
一九五零年,東南婆羅州已全部屬於荷蘭統治。
共和國產生:其實蘭芳共和國最初並非政治組織,而是一家貿易公司。是當時廣東人前往南洋謀生所成立的,由於廣東人擅長經商,因此不少從事貿易的人都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當時由於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對南洋侵略加劇,所以當地有華人社團從廣東省招請來到南洋擔當類似保鑣的角色,當中勢力最大的是蘭芳公司。後來不少酋長都要求蘭芳公司保護他們,所以蘭芳公司當時的老闆羅芳伯順應時勢和當地華人以及落後民族為保護自己生存權利的要求下成立共和國,並擔任國家的元首,總攬國家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間的協調工作。而各部族的內部事務,仍然由酋長負責。然而羅芳伯這些人,都是大清國的平民百姓,因為戰亂及窮困,不得已下了南洋。雖然飄泊海外,但仍然是大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墳墓祠堂,以及親友家眷,都在國內。他們如果自立為王,對大清皇帝來說,仍然屬於反叛,不僅可能慘遭抄家挖墳毀祠堂,甚至清朝還可能派兵出海,進行征伐。 因此羅芳伯建立蘭芳國後,在華人圈裡根本不敢稱為國,只能稱為蘭芳公司,或者蘭芳大總長。蘭芳大總制自乾興十一年後,即已入式微時期,至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梁路義亦出亡吉隆坡,而蘭方大總制乃全亡焉。然尚能延續二十餘年者,則以羅芳伯等曾收攬人心,植根深厚故也。而蘭芳大總制總長的去留,都是以民意為基準的。

羅芳伯按照中國的傳統,建元蘭芳,訂定公元1777年為蘭芳元年。他規定國家的大小事情都必須咨詢民眾之后才能施行。
蘭芳共和國先後民選了12任領導人,他們領導華人以及歸附的落後民族改進了農業技術、擴大礦業生產、發展文化教育、組織軍事訓練等等,使蘭芳共和國的實力和影響大增,吸引了更多落后民族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版圖也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 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進行生產活動,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
重要貢獻:
<1>清除婆羅洲土匪海盜,華人建立蘭芳共和國
<2>實行禪讓與選舉結合製,國家首腦產生需獲國民認可
<3>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嚴格推行以法治國
蘭芳國滅亡: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人前往北京朝貢。不過由於擔心清朝可能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共和國」。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國勢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婆羅洲島。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公元1884 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不過,由於荷蘭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因此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零七年左右。曾想併入清朝版圖,但被乾隆皇帝拒絕。蘭芳剛建國時,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稱藩,想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當時的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而當時羅芳伯等人想要歸順清朝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想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因為當時的東南亞並不平靜,荷蘭殖民者在1596年就侵入印尼,1602年成立了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不斷在印尼諸島進行侵略擴張。荷蘭殖民者一直對蘭芳共和國虎視眈眈,並不斷派兵侵擾。羅芳伯認為如果僅僅依靠蘭芳小國的力量,很難抵抗荷蘭殖民者,只有借助清朝的力量,才可以鎮住荷蘭人。
蘭芳請求稱藩的行動也達到了一定效果。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 蘭芳也借助此點,向外製造假像,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雍乾盛世,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引起清朝的反對,因此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不過,清朝政府很快走向了衰敗。1840年與1856年間的兩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敗無能。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的機會,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敗,這個華人小國也不幸滅亡。後來婆羅洲由荷蘭轉 給印度尼西亞,改名為加裡曼丹島。
黃老師:我們現在的視野及世界觀是不健康也不完整的,其實這件事的時空背景跟我們現在並沒有差多遠,但是過去的教育裡面都沒有提到這麼一段歷史。在這門課裡面,希望同學能接觸跟我們教育背景或是過去知識經驗比較不一樣的東西,那這一類的東西要怎樣轉化成其他型態呢?舉個例子,假如戲劇系的同學,憑空要寫一部戲的劇本,但歷史的背景並沒有很吸引人,那要做出好的作品就沒有那麼容易。例如這段蘭芳共和國的歷史,很多台灣人都很有興趣,在亡國的那陣子,客家人來到了台灣苗栗這一帶等等,這樣可以有很大的發揮。這樣你的視野就可以跟同年齡層的人有所區別。
***上台ppt請注意錯別字***
小笑話:台灣、韓國、泰國教授及一名台灣大學生一起去旅行,在旅途中,泰國教授拿了一顆榴槤分給大家吃,之後泰國教授就把剩下的榴槤往窗外一丟,台灣教授就問:怎麼把這榴槤丟了呢?泰國教授說:榴槤這種東西泰國多的是,不稀罕!接著韓國教授也從包包拿出韓國人蔘分給大家,之後也隨手一丟,將人蔘丟到窗外,台灣教授又問:怎麼把這麼貴的人蔘丟了呢?韓國教授說:這種人蔘韓國多的是,丟了沒差!台灣教授想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跑到台灣大學生面前,抓住他的領子,把大學生往窗外一丟。其他人目瞪口呆,這時候台灣教授說了:這有什麼了不得阿,大學生台灣多的是!

對於藝術專業教育背景的人,在老師眼裡,除了本身技術的呈現,還要包含文化的內蘊。最不喜歡看到畫展裡,有人的畫名稱為「無題」,因為這樣就表示畫者並不知道自己想要表現什麼。舉例來說,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有一幅畫,是一張白紙用畫框框起來的,因為他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所以沒關係,但若之後也有人跟著這樣做,他之後就會過的很辛苦。視野如果比別人更寬闊的話,就比較有機會創作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出來。這門課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識性的東西,若能從這門課上面能學習到平常學習不到的東西,學到很不一樣的內涵,那這樣對於同學的意義就會很大。學習的態度很重要,要能夠會問問題,再做一些嘗試,嘗試看看自己去找尋解決的方式。

【相關補充】
1.大東亞的沉默。探討甲午戰爭的源頭,並認為這是日本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是東亞歷史的轉變,國際法也因此有所變化。
2.客家採茶大戲的影片。由客委會拍攝。

【日本禁教時對外的聯繫】
日本禁教時,只開放「長崎」一個小小的地方可對外聯絡,而對外聯絡完全被控制住。長崎古代地圖可看出一個扇型的區域,這叫做「出島」約足球場大,荷蘭人居住此處,只有一個小小的通入口,所以荷蘭人並無法自由出入長崎,居住環境是被掌控住的。長崎港口另一邊則是「唐荷物」區,鎖國過程中兩百多年間,日本只跟中國和荷蘭商人交易。現今出島已經消失了,僅有模型房子,保存當時的房子的樣子。荷蘭人在此影響日本的發展。
出島進出時需要兩個木排子當通行證,日本人只有藝妓及幫傭人可以出入出島。從畫中可以看到當時在出島上荷蘭人生活的情形。打羽毛球、黑人演奏樂器、外科手術(當時歐洲醫療較好,解剖學也較東方好)、製作糕點(長崎蛋糕是日本人向荷蘭人學來的)。

中國和日本的來往很久遠,當時明朝晚期,東南沿海岸的一些知識份子,為了躲避滿州人,就跑到日本去,其中有一個在日本很有名的和尚『隱元』,創建了日本的「黃檗宗」,為日本佛教界很大的宗派。鄭成功寫給隱元的信中寫了任務完成趕快回來,事實上這些人是不是帶有秘密任務,從日本起救兵來中國反清復明。現在日本的寺廟裡都可以看到當時明朝到日本的和尚等知識份子的痕跡。
而中國清朝和日本的往來,船票上面記載了船的時間,可帶多少人及貨品。港口告示也批判天主教,船上不可有傳教士及傳教書籍。


【中國紅夷大砲】
紅色的夷狄:紅色頭髮的人,人種主要集中在歐洲大陸西海岸及蘇格蘭區域。這裡指的是荷蘭人。
荷蘭東印度公司要在東亞尋找商業的契機,但中國基本上是封閉的,所以荷蘭決定挑戰葡萄牙人的勢力,攻打澳門。荷蘭人與英國人聯軍,但攻打澳門失敗,變向其他地方,先佔領澎湖,希望透過澎湖的據點威脅中國開放通商,但效果不佳,而荷蘭人開始在福建沿岸展開炮火戰長達半年,讓當地人對荷蘭人的大炮叫做鴻夷大砲。當時也擄人去澎湖建築城堡準備定居下來,明朝就派人來跟荷蘭人對抗,把荷蘭人帶到台灣來佔領台灣。

四五百年前中國軍隊用的武器,元朝的火藥及武器經過兩三百年後又傳回中國,又比中國好很多。明朝當時用的武器大多為刀弓火器等等,例如一窩蜂(一桶箭),火龍出水(疑似沖天砲,可兩段式衝刺)及手榴彈(有洞可放火藥進去,靠陶瓷碎片殺傷人)、石雷(石頭都不是很堅硬,靠這種碎片有傷人),水雷炸彈(有引信可點燃和石頭綁定,又名水底龍王砲)。

【銃】
1475年有個人用的武器,放子彈及火藥進去,叫做手銃。是否是中國自己發明還是受到歐洲影響無從得知。手銃(火銃)除了放火藥,有的也會有像活塞的東西以及鐵碎片彈丸,火藥點燃後推動活塞就將鐵碎片打出來傷人。但這種手銃沒有瞄準器,所以準度不高。明朝當時與滿州人開戰時,滿州千萬兵馬100公尺內衝來,通常打了第一發已經無法打第二發火銃,因為打完了一發還要清槍管再裝子彈,無法發第二發,所以改良為三個槍管(三眼銃、四眼銃、五眼銃等等)。明朝中葉從西方來的武器,鳥銃(有瞄準器、槍管長可射直),但亞洲最早擁有鳥銃的為日本,這也是當時日本連打連勝的原因。
鳥銃為機械裝置,有點火繩,及點火通口,軍人需要背很多裝備及彈藥火藥還有點火繩,若不小心很可能會全身爆炸,裝備裡面每人有小彈藥12顆(戲稱耶穌的12門徒)。

【砲】
1329年最早期大砲,瓶狀,有點火孔,砲彈是像箭。15世紀時西方已經能建造大砲,笨重且無法移動,一管一管組合起來,外面用箍弄緊固定。巨大的砲不見得威力強大。
中國傳統的砲,像大鐵桶,外加加強箍,砲的耳朵叫做銃耳(中國砲一邊有兩個銃耳,無法調整仰角,但西方砲一邊只有一個銃耳,可調整發射仰角)。
佛朗機,後膛裝填的砲。以前的裝填砲管需要清洗砲管,於是產生這種佛朗機,分為子銃及母銃,減少裝填時間。韓國佛朗機砲多到可當柱子。佛朗機砲可大可小。最大的在日本的「遊就館」,蒐集日本從其他國家戰時擄來的武器博物館。

紅夷大砲在明朝時期傳來中國,為何紅夷大砲的性能特別好?這種砲的特色為前頭砲管比較薄,後面比較厚,因為後面需要塞火藥,使用撞藥杖塞火藥,放一顆砲彈,點火口在後頭。有兩個銃耳可調整仰角,砲彈有準心及罩門,短距離可打趨近於直線。

中國之後開始仿造是在明朝中葉後(因西方人不願意將武器製造方法讓其他人知道,就如現在美國賣武器給台灣都將攻擊武器拿掉),南方沿海有歐洲商船沉沒,之後有人將商船的大砲打撈上岸(目前放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從大砲圖案可看出是東印度公司的船,才由中國工匠仿造製作紅夷大砲。
下禮拜接續打撈大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