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與亞洲」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與亞洲
此主題我想針對關乎自己切身的台灣做介紹,因此在這裡推薦一本名為《大航海時代的台灣》的書供大家參考,其內容詳述自17世紀閩粵沿海居民渡海來台直到滿清收復台灣之間的歷史,刻畫了大航海時代各國勢力觸角延伸至台灣的發展始末。

「大航海時代」的意義等同於現今的全球化趨勢,可謂是從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過渡第一波的全球化。它不僅打開了歐洲人同中國的直接貿易,也直接衝擊了東亞的政治格局,特別是火藥槍枝的運用,促成了日本的統一與其後短暫的對外擴張。
這一波的全球化以海運和海權的伸張為其主軸,台灣以其可用來打開西方夢寐以求的中國貿易優異地理位置,和從南洋到日本的中間站地位,受到了西洋人和日本人的垂涎。雖然因未開發的環境而被最早期東來的歐洲人(葡萄牙人)所忽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地位就越受到注意。因此,在進入十七世紀以後,荷蘭人、西班牙人甚至東亞北部的日本人,無不想在此佔有一席之地以建立同中國的貿易據點。而中國人本身的海上武裝力量,包括在日本的閩南人勢力,在歐洲人帶來了對歐和對日的商機後,儘管有著朝廷的重重限制,但他們並不放棄利用三不管地帶的台灣作為中國、南洋和日本之間三角貿易的據點,因而少數漢人很早就在這裡建立了地盤。到了鄭芝龍等人時期實力壯大,並統合了其餘商民與海盜後,中國人實際上已脫離了以福建閩南為基地的對台漁獵和海上武裝搶劫的「國內經濟活動」範疇,開始納入亞洲內部和跨洲的國際貿易格局。
十五世紀末期,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繞過非洲「好望角」由海路到達了印度。在這一時期裡,時值大航海時代,西歐各國競相到世界各地從事探險、殖民、貿易、傳教。葡萄牙最先入侵亞洲,於一五一○年消滅了馬六甲王國,將港都馬六甲納入掌中,因而控制了馬六甲海峽,獨佔通往亞洲的海路。繼以馬六甲為基地向東南亞及東北亞擴張勢力,欲與中國及日本貿易而北上,於一五三七年佔據了澳門。葡萄牙水手在台灣近海航行中,看見綠油油的島影而感嘆其美,「褔爾摩沙」由此命名,意即美麗島。 然而葡萄牙人航行海上,每次發現美麗島嶼都有歡呼Formosa並以此命名的習慣,所以在非洲、南美以及亞洲各地叫這名字的島嶼據知有十個以上。儘管如此,「福爾摩沙」現已成為台灣的固有名詞,尤其是歐美各國,稱呼台灣時常稱作 Formosa.
延緩歐洲人東進的步伐,以人數龐大的閩南海商和船員為主的海上武裝力量延續了從中國宋元以來的航海傳統。他們不但具備了中國古代製造大船的能力,也得風氣之先,在自己的船隻上安裝了從西洋人那裡學會而製造出來的大砲,像鄭芝龍的船隻就安裝有十六、廿甚三十六門大砲。鄭成功進一步發展這些武裝力量,不僅戰船上安裝有大量大砲,而且開始使用投擲式的火藥瓶。這些閩南海上力量,因為早期與日本海寇的合作和與澳門葡萄牙人、馬尼拉西班牙人及荷蘭人的接觸來往,也學會了更為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遠航能力,同時,在作戰能力上能夠結合西洋人與日本人的長處,使他們在當時的條件下,具備了足夠與西洋人和東洋人匹敵的實力。因此,在歐洲人競相東來、日本人對外伸出觸角的時候,能夠在沒有政府支持的劣勢下,形成同東洋人和西洋人鼎足而三的局面,成為東亞海洋發展和海洋貿易的主導力量。由鄭芝龍到鄭經三代所延續經營的海上武裝力量,成為了影響歐洲人東進的阻力。荷蘭是當時歐洲最強的海上王國,荷蘭的擴張受到約束,相對的,在亞洲海軍力量還不如荷蘭的英國以及法國等歐洲新興海上強權,在東亞的發展也自然難以超越這個王國。滿清領有台灣以後,初期政權穩定,農工商繼續發展,並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在台灣海峽仍維持和承襲了鄭氏三代所保留下來的海上穩定局面,直到其統治後期,因為國力衰竭而為不斷發展的歐洲新海上強權所擊敗為止。可以說,台灣能夠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漢人主體社會,與這種相對平穩的東亞國際環境是密不分的。
鄭成功驅荷領台,改變台灣的命運從世界殖民史的角度,荷蘭人為漢人所取代,退出台灣的歷史舞台,也有其特殊的意義。如果,沒有作為漢人代表的鄭成功領有台灣,台灣本身勢將繼續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不但荷蘭人不會輕易將其放棄,即使放棄,繼荷蘭人而起的歐洲新興強權的英國也會虎視眈眈,西班牙人更可能遲早要捲土重來。以當時的滿清統治者而言,身為馬上民族,政權初立,對海洋發展沒有無經驗,一旦歐洲人繼續佔有台灣,除非他們已立即成為其海防心腹大患,否則,清朝政府是不可能有積極進取台灣,趕走歐洲人的考慮。那麼,今天的台灣就像印尼或菲律賓一樣,又是另一種發展局面了。因此,鄭成功擊退荷蘭人的行動,使台灣出現了與印尼或菲律賓截然不同的發展命運。
康熙廿四年(一六八五年),清政府有限度地開放海禁,台灣的海外貿易角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無法與大沿海口岸匹敵。一方面,大陸沿海商民紛紛自行北上日 本,南下南洋;另一方面,各國商船獲准到福建、廣東、浙江和江蘇貿易,原來在台灣與鄭氏政權交易的英國人,也改轉到廈門、廣州、寧波等地經營。之後,因為 洋商特別是英商多集中在寧波,企圖直接切入絲、茶產區,清政府擔心形成另一澳門,於是在乾隆廿二年(一七五七年)宣佈關閉福建、浙江和江蘇三省海關,從此 廣東一省得天獨厚,全部對外貿易均由廣州進出,所有的海關業務全由十三商行壟斷。這種一口通商的局面,一直維持到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前夕。因此,廣東海商勢力便趁勢而起,取代了曾經縱橫東亞海域的閩南海商。 在此背景下,當初跟隨鄭成功和鄭經父子轉移台灣的傳統閩南海上商業和武裝勢力的精華,也就隨著清代台灣海外貿易功能的漸漸削弱而被自然淘汰,無法再度稱雄 台灣海峽和南洋海域,最多只能扮演對大陸的內貿角色。
清初政權的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結果,給台灣的經濟帶來了長足的進展,傳統的農業和商業都繼續發展,奠定了典型漢人社會的基礎。就這樣,台灣在十七世紀為歐洲人佔領的歷史塵埃落定了,接續的鄭氏和滿清政權將台灣完全納入中國人的社會。荷蘭人在台灣的治理痕跡,很快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煙消雲散了。
台灣沒有繼續成為吸收西方科技文明的窗口,然而,荷蘭作為當時歐洲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而其造船和地圖製作的技術在世界上更是首屈一指的。從現代意義上說,台灣接受過它近三十八年的統治,理論上,對台灣發展成為兼收中西文化之長的社會是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是實際上,由於荷蘭人始終只是把台灣作為其海外殖民帝國的延伸,除了殖民地式的甘蔗種植和對先住民的「教化」外,台灣社會所獲得的歐洲先進科技和文化其實是等於零。反過來,在荷蘭人退出台灣轉變為漢人主體社會後,統治者繼續排斥同西方世界的接觸,並沒有像日本統治者對待長崎那樣,利用台灣的歷史經驗,把台灣當作吸收西方科技文明的窗口。因此,台灣作為催化中國社會提早向現代化前進的一點作用也被白白浪費掉了。連帶地,台灣本身的發展也受到了局限。
相對於中國人的固步自封,當時的日本雖然正處於鎖國狀態,卻一直都在注意西方的發展。日本統治者除了早期從英國人三浦按針身上學習造船和製圖技術外,在鎖 國時期,還繼續從長崎的荷蘭人處學習西洋醫學、天文、地理等和其它科學,並有專人翻譯荷蘭文獻,定期向幕府報告,並使西方新知逐漸滲入民間知識階層。中、 日統治者在學習西方事務上的態度差異,到十九世紀後期效果已經互見高下,日本現代化的步伐終於走到了中國的前面。而台灣則在中、日這場現代化的角逐中,在 十九世紀即將結束之際,於甲午戰後從一個海權已經沒落的國家的手中,轉移到了另一個重新出發的海權國家的手中。
一九四九年,代表西方不同利益的美蘇集團各自支持的國共勢力,經過慘烈的內戰後,敗方退據台灣,勝方隔海而治,明末鄭氏政權與清廷隔海對峙的歷史局面重 演。一九五0年,韓戰爆發,中美開戰,美國海上武裝力量進入台灣海峽,台灣再度被納入西方勢力範疇。五十年來,這種態勢基本保持不變,歷史似乎一再顯示, 從十七世紀開始的在東西海權的交戰互動中,塑造台灣歸屬的歷史宿命到現在都還沒有完結。


參考書目:《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湯錦台,城邦文化,2001

匿名 提到...

東西文化交流下所孕育出來的城市﹣澳門
在上課的時候,每次老師提到東西文化文流,都會提到澳門,毫無疑問,作為一個代表著東西交流的城市,被葡萄牙殖民了四百多年,澳門實在是當之無愧。
澳門,全稱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葡文為Região Administrativa Especial de Macau‎,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位處珠江口以西,由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路氹城四個部份所組成。其中澳門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連接,而氹仔和路環本是兩個分離的離島,但後期填海工程把兩離島完全連接,兩離島之間填海得出的地段稱為路氹城。東面與香港相距30公里。
澳門由秦朝起被佔為中原領土,從明朝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永駐管理」之地,也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1980年代中葡兩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定於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政權交還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諾向澳門實行一國兩制,而且保障澳門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權利。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約前3世紀),澳門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地的番禺縣。到晉朝咸和6年(331年),澳門隨香山屬東官郡地。而其後隋朝開皇10年(590年),香山由東官郡改屬寶安縣地。自南宋開始,澳門屬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澳門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稱為「蠔鏡」(濠鏡),原屬於廣東省香山縣,當時是葡萄牙與中國貿易的主要補給港口。1557年,葡萄牙人向當時明政府取得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據說當時葡萄牙人從媽閣廟附近登陸,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M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江戶時代的日本人稱其為「天川」,讀音為「amakawa」,據信此名稱亦源自於「阿媽閣」的諧音。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由果亞親王管轄,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於是被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的稱號。
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中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亦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1844年9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中國交澳門地租及佔領關閘。1851年,葡萄牙佔領氹仔。1863年,侵佔塔石、沙岡、新橋、沙梨頭和石塘街。1864年,再佔領路環。1879年,佔領龍田村。1883年,葡國佔領望廈、荔枝灣、石澳及青洲。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區治理它處無異」。 1896年,葡萄牙企圖再佔領附近的大小橫琴島,但不成功。1908年,葡萄牙要求展界,並劃定澳門的界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葡萄牙屬中立國以及大量日僑居於巴西,所以沒有被日本佔領。1955年,葡萄牙頒布了《澳門海外省組織法》.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同年11月澳門政府頒佈《承投賭博娛樂章程》。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工具──澳氹大橋落成啟用前,民間或運輸往來兩離島和灣仔皆用船隻,曾有航班設立。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亞馬留總督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一二·三事件」,顯示民間對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新政府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而是中國的領土。中葡兩國政府於1986年開始為澳門問題展開合共四輪談判並於1987年4月13日,兩國總理在北京簽訂《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及兩個附件。聯合聲明說,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而1993年3月31日於北京,由全國人大通過並經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頒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成為相當於澳門的「憲法」。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由中、葡兩國元首見證與澳門第127任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交接澳門政權,翌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駐澳門解放軍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以上是澳門的歷史,這些在維基百科就會找到,可是作為一個澳門人,我只活在澳門的當下,作為一個在澳門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我感到相當驕傲,雖然現在澳門回歸,我們從葡萄牙手中轉到中國大陸的手中,其實我們跟台灣人一樣,對自己的身份很不明,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葡萄牙人,絕對不是大陸人,充其量可以說我們是中國人,可是我可以很明確,很驕傲的告訴全世界的人,我是澳門人!
澳門真是一個很棒的地方,花費不少就可以身處在東西文化文流的氣息當中(雖然現在大陸遊客超多),澳門不只是賭博,還有很多歷史文化遺蹟,希望大家可以跟黃老師一樣,常來澳門玩,謝謝。
http://zh.wikipedia.org/wiki/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