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西藏古格王國覆亡的秘密」主題報告

請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7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天主教傳教士安德拉德
安德拉德到達古格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重金贈送國王夫婦,同時在一個特定的場合宣講天主教基督福音,勸說國王皈依天主。重金,再加上古格的現實,使古格國王產生了一個想法,這就是憑借西方宗教力量與當地的佛教寺院相抗衡。這在當年,也是古格王國國王維護自己統治的唯一的辦法。他知道,不削弱佛教的力量,他這個國王早晚有一天會被趕下台的,與其那樣,還不如自己先動手。於是,作為對安德拉德的回應,古格國王下達命令,拆毀民房,建築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建成日期已不可考,但在1626年4月12日舉行了奠基儀式卻是史有記載的。
  教堂區靠近古格王國的王宮,是都城扎布讓最好的一塊地皮,幾乎從早到晚都能曬到太陽。教堂當然是西洋風格的,花園式的。教堂的住房也建得很好,差不多與國王的王宮沒有多少區別。教堂內部用的是宗教畫裝飾,有關基督教的主要內容,都在這裡得到了反映。
  教堂頂上安放了一個很大的十字架,人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
  古格王要求安德拉德在古格山頂的最高處也安放一個十字架。神父照辦了,這是一個木製、包銅皮的十字架,這樣遠道而來的人在古格看到的第一個東西,就是這個十字架。
  這差不多就等於向世界宣佈,古格王國將不再是佛國而是信奉了天主教的天主國。
  但實際上,這個時期的西格王國信奉天主教的人還很少。在王宮裡,國王、王后以及他們的兒子和尚未娶的兒媳婦、貴族等,當時接受洗禮的也就只有12人。到古格城破,有資料顯示,其基督教徒也不超過400人。
  這種企圖以基督教取代藏傳佛教的過激行動,激起了僧侶貴族集團的強烈不滿。作為回擊和對抗,僧侶貴族集團也採取了過激的行動,你是國王你可以蓋跟王宮一樣的教堂,我不能為王但卻有「精神領袖」的優勢,古格王的弟弟就開始廣招平民為僧,並利用一切機會散佈天主教要滅佛的消息。這些消息,並不是無中生有,古格王的言行以及高大漂亮的天主教堂就是有力的證明。西藏歷史上就發生過恐怖而激烈的「滅佛運動」,人們記憶猶新,很容易地就信了。有的平民害怕,不敢為僧,古格王的弟弟也不客氣,採取沒收土地和收入的辦法,逼他們就範。於是,佛教僧侶的隊伍極快地壯大起來。這些僧人,以寺廟為基地,形成了一股不可輕視的宗教力量,足以對抗搖搖欲墜的古格王權和剛剛新生的薄弱的天主教。
  安德拉搬進新落成的教堂不久,就發現面對的形勢很嚴峻,有一種被重重包圍的感覺。他把他的擔心告訴了古格王。古格王認為是這麼回事,但卻完全不用害怕。你可以逼民為僧,我可以逼僧還俗,我是國王,我的話誰敢不聽!
  就像一架失去控制的馬車在黑夜的山谷裡狂奔,你不是收緊韁繩控制速度,卻在那裡揚鞭催馬得意忘形,前途便一定不會美妙。古格王就是這麼做的。他乾脆出動軍隊,派遣軍官前往各地強迫僧人還俗。這些軍人可不管什麼政治和方法,他們只管執行命令,對於那些本還不想與政府公開對抗的僧人,非打即罵,如趕牲畜一般把他們轟出寺廟,而壓根不顧及他們往後的生活。這種急風暴雨式的行動,使古格國的6000喇嘛在極短的時間裡,就銳減到不足一百人。
  就是這不足一百人的僧人,古格王也不能容忍他們的存在,而無情地把他們趕到荒無人煙的山溝裡去,讓他們無法生活,以逼迫他們還俗。這種情況,和當年朗達瑪「滅佛」情形相比所差無幾,有些地方,甚至比當年更為殘酷。

阿嵐 提到...

19621004 美二 蘇郁嵐

一、古格王國存在之意義

1.宗教上的意義。
藏傳佛教後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裏地區當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譯經、建寺活動,對整個西藏的佛教傳播起到一個關鍵的樞紐作用。
2.政體。
與西藏吐蕃政權之後政教合一的政體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離,延續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權至上,這是很有意味的現象。
3.軍事上。
古格地處西陲,是保衛西藏的門戶,它的存在,抵禦來自西面及西南方外來侵略勢力的作用。
4.獨特的地理環境。
古格地處衛藏與尼泊爾、印度、中亞、新疆的樞紐地帶,它為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5.獨特的佛教藝術。
與衛藏地區有明顯差別,在後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佛教藝術的養份,並在13世紀初形成獨特的古格佛教藝術。

二、藝術層面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藉由古格的藝術可看出文化交流情況,及其佛教發展、生活樣態、歷史..等。

1.雕塑:
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以精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器,都由魯巴(在藏語中為”冶煉人”之意)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精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相傳只有古格才能夠製作,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直到1997年夏季﹐國家考古隊在皮央遺址杜康大殿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銅像﹐才終於揭開了“古格銀眼”之謎。這尊頭戴化佛寶冠﹑4臂各執法器﹑頭生3眼的金黃色銅像銀光閃閃﹐晶瑩透亮,這就是所謂“古格銀眼”透過“,可由此造像,了解到古格王國時期的金屬製造業是何等的精湛。

2.壁畫:
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內容包括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當時古格人的生產﹑生活場面……等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現尚存千餘平方米。滿壁丹青,溢彩流金,構圖繁複生動,色彩鮮艷明麗;神佛或清秀俊雅,或威猛嚴厲,或慈祥和善,或嬌媚柔麗,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由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佛教之影響)。 最有名為”白度母”壁畫。

匿名 提到...

消失的文化,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一個異世界,在聽完動人的古格王朝之後,恰逢最近歷史博物館,要展出新疆文物:樓蘭女的衣飾,讓我想到了悠遠的樓蘭古國,因此我從古格這個世界的屋脊,延伸到較北邊的沙漠之中。這個在國小課本就出現過的美麗禁地,似乎比亞特蘭提斯還有名,她甚至出現在金庸的《白馬嘯西風》之中,城處邊界的她,和古格的他看起來,是十分的相似的,而她卻更加神秘。不過聽說那位美女不會來…


樓蘭位於東徑89°,北緯40°,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古城現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略呈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任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 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有人口一萬四千餘,士兵近三千人,可謂是一個泱泱大國 。
古樓蘭又是古絲路上西出陽關的第一站,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奇怪的是,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從4世紀之後,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消聲匿跡了。
7 世紀時,唐玄奘西遊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 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
19世紀末,斯文赫定率一支龐大的駝隊來羅布泊考察, 深入羅布泊不足10公里就遭風沙襲擊,百十號人幾乎喪失殆盡,僅一人倖免於難。 從此他定稱:「這裡不是生命所能涉足的地方。”是可怕的“死亡之海」。
但在1901年3月4日至10日,斯文•赫定發掘樓蘭城內13個點,獲取大批漢魏和羅馬古錢幣、具有中亞希臘化風格的建築木雕、兩枚木簡、大量魏晉木簡、精美的中原絲織品等150餘件。
1906年和1914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更到樓蘭進行大規模的考古。他將樓蘭遺址逐個編號,初次揭開樓蘭古文明全貌。斯坦因除獲取大量文物外,最主要的是他發掘了兩具樓蘭男性頭骨,並經英國人類學家基恩證實為歐洲白種。
1908年日本大穀光瑞考察隊橘瑞超到達樓蘭,發現“李柏文書”。李柏文書是前涼西城長史李柏寫給焉耆國王的書信。它為研究中原政府經營西域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927年,斯文•赫定組織中瑞西北考察團再次樓蘭之行。考察隊員伯格曼在孔雀河的一個支流找到一大批樓蘭古物,並發掘出一具女性木乃伊,因其衣著華貴,被稱為“樓蘭女王”。然而這片被伯格曼稱為“小河”的廢墟,從此又神秘消失於沙海,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中外考古學家多次想找到“小河”,未果。考察團中方考古學家黃文弼因孔雀河水擋道,未能到達樓蘭。他在孔雀河北岸發現“土垠遺址”,並在“土垠”東西兩邊發現大批漢代烽火臺。漢朝為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一直將長城沿羅布泊北岸修到西域都護府所在地輪台。
1979/12/22,新疆考古學家王炳華帶領的考古隊發現古墓溝墓地。這次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將樓蘭文明推至3800年前的青銅時代,並發現古墓溝為原始歐洲人種。
1980年新疆女考古學家穆舜英發現“樓蘭美女”。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臉面清秀,鼻樑尖高,眼睛深凹,毛髮、皮膚、指甲都保存完好,甚至連長長的睫毛都清晰可見,深棕色的頭髮蓬散披在肩上。女屍是3380年前遺存,白種人。
1980~1983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對樓蘭地區古遺址進行了大規模普查。發現許多新石器遺存。
1995年樓蘭西北的營盤古墓爆出驚人發現,東西方文明是那樣完美地集中交匯在這裡。考古學家認為營盤墓地是羅布泊地區百年來發掘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一處墓地。尤其是那個戴著麻質貼圖面具的15號墓主人。著名考古學家林梅村評價說:既有漢晉時代的絹、縑、絝、絲繡,也有中亞藝術風格的麻質面具、黃全冠飾、金耳環、金戒指、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乃至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各類毛紡織品,可謂盡收天下寶物。

參考資料:
http://www.cycnet.com/history/focus/loulan/
http://www.ctiol.com/commend/xjxcheng05.htm

匿名 提到...

東方基督教王國的傳說
抵達西藏古格王國的耶穌會士是為了尋找傳說中東方的基督教王國,到底這是個什麼樣的傳說呢?
長期以來,歐洲流傳著東方的某個地方依然存在著基督教後裔的說法,這種說法最早應溯源於十二世紀,有一位Prester John(有許多譯名,如約翰長老、祭司王約翰等)的傳說。這個傳說談到在1145年有個名叫Otto von Freising的主教,他描述東方有一個基督教王國,該國國王叫做Prester John,他身兼國王和教皇二職,集王權和教權於一身。1165年,歐洲又出現一封給拜占庭皇帝ManueⅠ的信,自稱是「三印度的統治者」Prester John發來的,該信的內容如下:「如果您真的希望知道我們偉大的國家在何方,那麼請不要懷疑地相信:我,Prespyter Joannes(後演變為Prester John)…七十二位部族首領向我稱臣納貢…我們的神明統治著三個印度邦國,並擴及整個印度,那裡是基督教徒Thomas the Apostle(聖‧多馬)的安息之地…在我們的領土內可以看到大象、駱駝和各樣的珍禽異獸…蜂蜜在我們土地上淌流,牛奶滿溢於各個角落…,如國您能計算出天上的星、海中的沙有多少,你就能估量出我們的帝國和國家地域的廣闊。我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並將在任何地方保護本帝國的基督信徒。」這封信的抄本又送給歐洲的其他國王,於是Prester John的故事在歐洲傳開。1220年又有傳聞說,Prester John為尋求基督教世界的統一,曾準備到歐洲與羅馬教皇和各國君主會晤,然而由於當時蒙古大軍對東歐地區大肆搶掠,Prester John的國家也未能倖免,使得計畫未能實現。但許多西方人不相信強大的Prester John國家會敗在蒙古人手中,他們還要繼續尋找。不久以後,派往蒙古的多明我修會和方濟各修會的修士,以及馬可‧波羅等赴東方的旅行家,皆試圖尋找或考證出Prester John統治的強大基督教國家,然而均未能如願。

Prester John是基督徒屢次十字軍東征不順利之後,所流傳出的一個希望人物。一開始,傳說Prester John是印度的國王;蒙古帝國崛起後,處處與回教徒為敵,中亞強權望風披靡,這些事件經過有心人渲染,輾轉傳到西方,於是歐洲人相信Prester John其實是統治中亞的國王,成吉思汗甚至一度被認定是他們苦候已久的Prester John或是他的孫子— King David(大衛王)。但在蒙古帝國滅亡後,歐洲人開始改變想法,他們認為Prester John並不在中亞。1490年左右,一個葡萄牙探險家Pedro de Covilham抵達了Ethiopia(衣索比亞),並認為這就是那傳說中的基督教國家。

到了十七世紀,德國的東方文化研究者Hiob Ludolf等學者提出證明說Prester John和Ethiopia的統治者並無任何關聯,從此就不再有人尋找這傳說中的基督教王國了。

參考資料:
《katch LaMu’s行路。探訪日誌─古格王朝探秘》http://www.wretch.cc/blog/katchkoo/5558312
Prester John-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ster_John
祭司王約翰─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5%AD%E5%8F%B8%E7%8E%8B%E7%B4%84%E7%BF%B0
新疆旅遊圖書《尋找成吉思汗》http://www.991cn.com/lit/articleview/2006-1-14/article_view_209.htm

匿名 提到...

每個人心中都有愛探險的基因吧,會被美麗而原始的景致吸引而去。而這次的影片就如同以往看到的探險記錄片一般,再次讓無法身歷其境的我們,有了想像和一同冒險的可能。

還記的以前看過一些這種前往常人無法想像的地域探險影片,如印尼,bali島的巴圖火山,三座冒煙的火山口。平常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爬火山是什麼感覺?在佈滿火山灰的一段斜坡,腳怎麼踩就怎麼陷下、下滑,奮力的把腳抽出後再踩,同樣的劇情反覆上演,踩、陷下、下滑、抽腳、踩、陷下、下滑、抽腳、……,最後探險者怎麼爬上近乎60度角的頂端已全無印象,只知道上去之後完全腿軟,全身髒兮兮的狼狽不已。而那前幾年才噴發過、冒著濃烈白煙的火山口邊,探險者只是微笑著留影,相信這火山會安安份份的只是冒煙而已。

還有一集是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北峰,儘管路程艱辛,但在見到珠峰的那一刻、在聖潔的女神面前漫步之時,探險者的身心都得到慰藉。

在四川。還在開發當中的海螺溝,崩塌懸崖峭壁邊,探險者騎馬進溝。雖然馬伕一邊走一邊訴說,去年一個人摔到下面的河裡死了,而後不久,探險者險些被橫過馬背的樹枝打落懸崖,仍暗自慶幸自己是被上天眷顧的人。

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裡,踩著老虎腳印前進的探險者,卻不知道當真遇見老虎時該怎麼辦。當地小孩說晚上在河邊會被犀牛追著跑,雖然最後遺憾沒有跟犀牛賽跑的體驗,但仍為有機會跟一隻豢養在院子裡的小犀牛親密合影。

柬埔寨。吳哥窟傾頹的石塊間,探險者爬上爬下、鑽進鑽出,為那些東倒西歪的石塊不勝唏噓;也攀爬到國王獨處的宮殿上方,同蔣勳一樣想著一個君王的心事。

如同黃老師說的一樣,我們總還是在盤算著嗎?

嚮往以久的馬丘比丘何日能見?

失落的古格王朝何時能去探望?

死亡之海下的精絕故國何時能去考古?

匿名 提到...

安德拉德和一位叫岡紮雷斯‧德‧蘇紮德的神父,以及從西藏帶來的兩個藏族青年,於一六二五年六月十七日出發赴西藏,並於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抵達劄布讓。另外三位神父和馬科斯延期八個月,到四月十二日教堂舉行奠基儀式前幾天才抵達。古格國王殷勤接待。
一六二六年四月一日,古格王履行他的諾言,幫助安多德建立教堂,並和官員視察土地。他們在工地上豎立起一支木頭十字架。四月十二日復活節這一天,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式。
安德拉德的報告寫道:「我們為教堂命名為『聖母的希望』,並以聖母的名義懇請上帝儘快為這裡的人們帶來神聖的信仰。
教堂頂上安放了一個大十字架,從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此外,古格國王要求神父在山頂安放一個用黃銅包裹的木製十字架。從山頂鳥瞰全城,第一件映入遠道而來的人眼簾的東西就是十字架。十字架安放得如此之高,金光燦爛,似乎它正準備獲得整個王國。
國王來到我們教堂,我們在耶穌像前行了禮,然後對他說,他就是上帝的兒子…說及上帝是三位一體,上帝之子降生人間,最後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死是為了拯救所有的罪人。講到信仰的奧妙時,他們都讚不絕口,說從來未聽過這樣的教誨。」
安德拉德相信裡的人民很快就會接受真理與聖律。
在古格地區傳教是合法的,並有達官貴人以及平民接受洗禮,也包括王后和她的表妹,還有王子和衛藏公主。
古格國王自安多德神父到達不久,就確定了支援和利用基督教以反對和擊打藏傳佛教的政策,他經常讚揚傳教士和基督教,極力貶低和譏諷藏傳佛教。過去古格王出征前總是請喇嘛為他念經祈福,後改請安多德去誦讀福音祈福。
國王派軍官到各地去,剝奪寺院的各種權力,並強制寺院僧人還俗。這是西藏西部古格地區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他強迫這些人終止宗教事業,讓他們娶妻成家,淪為世俗百姓。
僧人雖遭受打擊卻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他們積蓄力量,祕密傳令活動,利用古格地區人民厭惡與鄰國長期戰爭的情緒,發動暴亂,並決定聯合古格王的敵人拉達克王,想借助拉達克的軍隊輕而易舉地獲勝,藉以伺機反對古格王與傳教士。
這卻導致了拉達克之入侵滅國,古格王國七百年的歷史因此宣告結束。
耶穌會在紮布讓和日土的教會也相繼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暴動將教堂洗劫一空,很多信奉基督教的藏民也被押往列城,淪為奴隸。留下來的傳教士,財物被洗劫,並連同囚犯們一起被押往列城。拉達克王害怕過分傷害傳教士會為莫臥兒皇帝出兵拉達克提供一個藉口,就把傳教士送回紮布讓。
一六三二年,安德拉德由於身負果阿省耶穌會長的重任,雖曾想去一趟紮布讓,但未能實現。
果阿傳教會於一六三五年初派遣七人小組奔赴紮布讓。兩位傳教士死在半路上,又有三人重病於途中滯留,僅兩位傳教士抵達紮布讓,但傳福音的工作在廣大僧人的抵制下很難展開,傳教士處境越來越困難。,新的統治者下令驅逐傳教士,勒令所有傳教士撤出古格返回印度。
一六四○年,馬科斯和馬爾匹契回到紮布讓探聽虛實,但被抓入監獄,僅馬爾匹契逃脫出來,被困在紮布讓的馬科斯受到更嚴厲的對待,他被毆打致傷,已經沒有逃出魔掌的任何希望了,他曾寫信求救,希望別人設法營救他回印度,但是此後再也沒有馬科斯的消息,一般認為他可能死在紮布讓監獄。
從一六二四年安多德神父、馬科斯傳教士首次赴紮布讓後,在紮布讓住過的傳教士有十一人,未抵達中途就遇難的也有十一人。
一九八五年,一些考古學家在窯洞中找到一個骷髏面具,藏傳佛教跳神儀式中喇嘛所戴的一般面具,卻意外發現面具內外裱糊的紙上,竟然有西方文字,除內側一片、外側三片紙上是印刷體外,其餘全是手寫體。經鑑定紙上的文字均為葡萄牙文《聖經》片斷。
其中面具內側最大的一片紙上是手抄寫的《聖經‧創世記》敘述約瑟被賣到埃及、受誣陷被囚入獄,以及約瑟解酒政之夢等情節。這個面具是迄今人們所能看到在古格王城紮布讓遺址中,耶穌會傳教士的唯一遺物,也是西方文化傳入交流的重要物件,它記錄了一段融合與互斥歷史遺留的痕跡。

匿名 提到...

正是在這樣經的政治經濟與宗教的情況下,古格王朝的君主開始尋求外力的支援,而恰巧西方基督教勢力也正企圖往東方擴張,二者一拍即合,相見甚歡的結果,終於給古格王朝帶來了不可挽回的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