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天主與妾」主題報告

請對這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學, 提出相關的討論或學習報告做為作業, 字數不限, 但需有完整架構, 而非心得或提問形式的書寫.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在中國的明清時期,中西文化第一次如此深刻且大規模的接觸,因而延伸出很多兩處文化不同的問題發生,其中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娶妾制度。有這樣的宗教衝突,主要是源於聖經十誡中的「戒色」,也是配合著天主教中的一夫一妻制,因此在當時的宣教時期,這就是導致宣教會那麼困難重重的一大要點。
在王徵與申氏的故事中,因當時的中國儒家傳統以無子嗣為大不孝,因此在迫於世俗的窘境中,王徵不得已的做出了違背己願的決定而納了一名妾「申氏」,儘管在當時納妾風俗是十分盛行的,而且也是富貴人家的象徵,但由於王徵篤信了天主教,這樣的事變成為不容許出現的,再說王徵的正妻尚氏,因為受了中國傳統婦女的教育,因此必須說服丈夫那娶妾來補足自己無法生子以延續香火的痛苦。
另外,由於西學在當代已趨向主流,因此有相當多的文人都漸漸的西化,但這其中也因為儒家傳統文化和天主教教義間的部份信念衝突,令許多奉教者陷入尷尬的抉擇。娶妾和自殺此兩件事都違反了「十誡」。但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認為國破時自殺殉國殺身成仁行為是值得稱許,是可以榮耀家門的,只有膽小畏罪者才會逃避自殺殉國而成為戰俘,但由於殉節與十誡是相互牴觸的,因此在當時教會所出版的書籍中,有很多是不願意為此多加解釋,後世的教會學者在編寫教史時,更往往有意不言他們自殺之事,或竄改為遇害。
在面對了種種困境後的中國社會,有時只得割捨一方以圓融另一方,在兩者間,必需經過仔細的思考及分析後才能達到平衡,無論經歷多少煎熬,或承擔多少痛苦。

WU, MEI-XUAN 提到...

人往往都在選擇和決定中成長,在每個成功和失敗之後,其實都隱含了當下背景中的絕對可變和不可變因素的組成。而在天主與妾這樣看似不相干的兩種信念的抉擇中,我們看到了一種看是絕對確又衝突不已的牽制關係。
天主與妾當然最明顯的一個切入點便是宗教信仰上的探討。無論是殉教式的狂熱源起或是接受上帝存在的堅定信念,都是值得去思考的。在故事敘說完畢後我們當然都發現了我們必須學會去質疑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論調,當然並不是要一味的懷疑和拒信,但正因為天主與妾的微觀角度故事,告訴了我們這兩種過於執著信念的迷思下所產生的火花。故事本身不只給了我們習得思考的震撼教育,更是側側底底的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因為我們在這悲劇性的故事背後,嗅到了不尋常,學會懷疑並假設,告訴了我們一向給人安身立命,作為身命根本的精神上信仰的宗教並不是如此絕對,在我們接收一樣新宗教洗禮的背後,並不是只要全新的相信並遵守規範就能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救贖甚或心靈的自我催眠,原本存在的一切外在規範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我們忽略了!這些第一代的皈依者就在這種自我催眠的狀態和現實的拉扯中生活,總有一天是會爆發的!內心的心境有了新變化,外在的環境當然也是,但是並不是心境上的轉化是好的,世界就會因此變明亮,這其中是需要互相磨合的!當新思想新思考帶來新習慣新規則,縱然在心中有多洶湧澎湃,但卻無法真正和外在融合且打從心底接受內化,那新宗教新思潮在精神上所給予的能量等同於零,是無法作用的,對自己如此,何遑論對世界!
天主與妾之間的拉扯就這樣確確實實的揭露這種煎熬,血淋淋的在人的身上不斷發生並且碰撞,然後人們習以為常,漸漸的連拉鋸的動力都消失了,好像一切都回到原點,歸零重新開始,不僅舊規範失去了,連新刺激的痕跡也蕩然無存了。這樣奇妙但深刻的巧妙變化不斷在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心中一再轉化交換。忠孝無法兩全的痛苦,不只在天主和妾中一再被抉擇,捨身成仁為國為君,不仕二姓的貞烈性格又和新教對生命的注重相互拉扯。但歸咎這煎熬之因,說來道去還是在於那根深蒂固的舊觀念並不是真正鏟除啊,只是基於那種新鮮卻又脆弱並我欺瞞的堅貞信仰所控制住了。否則堅貞的信徒怎會為了忠孝無法兩全這種可笑的字眼而痛苦呢?主不就是生命中的唯一?主不就是會帶領一切?
或許談到最後這會是一個複雜又無解的哲學問題了?但衝突的背後我們所應看到的,不應該只是衝突,和矯情的想要為衝突解釋一個原因,並且合理化它。任何事都是有一體兩面甚至多面的構成,任何假設解釋辯論都是不無可能的。
(以上是我個人對整個天主與妾架構上的淺見報告。)